妇人自识云气从,王命艰哉丰沛公

妇人自识云气从,王命艰哉丰沛公

诗句读音
妇人自识云气从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 仄 平
韵脚:上平三鍾
拼音: fù rénzìshí|zhìyún qìcóng|zòng
王命艰哉丰沛公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
韵脚:上平一東
拼音: wáng mìngjiānzāifēng pèigōng

妇人自识云气从,王命艰哉丰沛公释义

【妇人】人”。1.古代士之妻称妇人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天子之妃曰后,诸侯曰夫人,大夫曰孺人,士曰妇人,庶人曰妻。”2.成年女子的通称,多指已婚者。《易·恒》:“妇人吉,夫子凶。”《墨子·非攻下》:“农夫不暇稼穡,妇人不暇纺绩织紝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治家》:“妇人之性,率宠子壻而虐儿妇。”唐罗隐《谗书·拾甲子年事》:“谷竟从逆,呜呼,谋及媍人者必亡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二七回:“早望见一个酒店,门前窗槛边坐着一个妇人。”茅盾《野蔷薇·诗与散文》:“他霍地转过身来,便和一位身材苗条的妇人面对面了。”

【自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韻》從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愼不敗也。《疏》自,由也。《書·湯誥》王歸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詩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《傳》自,從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廣韻》用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天秩有禮,自我五禮,有庸哉。《傳》自,用也。《詩·周頌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《傳》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義》自彼者,近數昔日之辭。又自然,無勉强也。《世說新語》絲不如竹,竹不如肉,漸近自然。又《集韻》己也。《正韻》躬親也。《易·乾卦》

【识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賞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設職切,音式。《說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長箋》訓常無意義。《玉篇》識,認也。《增韻》能別識也。又見識也。《詩·大雅》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子產如舊相識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《揚子·法言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又草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又姓。見《姓纂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

【云气】1.云雾,雾气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龙生於水……欲尚则凌於云气,欲下则入於深泉。”汉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虎啸而谷风冽,龙兴而致云气。”宋陈与义《出山道中》诗:“雨歇澹春晓,云气山腰流。”徐迟《狂欢之夜》:“万顷良田伸展着,无边无际,直到氲氤的云气把地平线模糊了。”2.道家语。指人体内的秽浊之气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五三:“﹝藏形匿影之术﹞叩齿三十六通而微祝……毕,便九嚥,止;闭目,云气豁除,便服灵飞玉符。修之一年,形常隐空。”

【从】《說文》從本字。《陸佃曰》二人向陽爲从,向隂爲比。士之趨嚮,不可不愼。(從)《廣韻》疾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牆容切,俗平聲。《說文》本作从。相聽也。《書·益稷》汝無面從。《說命》后從諫則聖。又《廣韻》就也。《易·乾卦》雲從龍,風從虎。《禮·曲禮》謀于長者,必操几杖以從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自也。《詩·小雅》伊誰云從。《箋》言譖我者,是言從誰生乎。《晉書·明帝紀》不聞人從日邊來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漢有將軍從公。《何氏姓苑》今東筦人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七恭切,促平聲。《廣韻》從容也。《正韻》從容,舒緩貌。《書

【王命】的命令、诏谕。《书·康诰》:“惟威惟虐,大放王命。”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王与太子俱困於诸侯,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,不宜。”唐杜甫《夔府书怀四十韵》:“使者分王命,羣公各典司。”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“你是王命在身的人,那里能尽着耽搁!”2.指东汉班彪《王命论》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才略》:“《王命》清辩,《新序》该练。”

【丰沛】盛多貌。汉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於是皇泽丰沛,主恩满溢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和熹邓皇后》:“洪泽丰沛,漫衍八方。”晋张载《失题》诗:“江南郡蔗,酿液丰沛。”2.汹涌的波涛。《古文苑·刘歆<遂初赋>》:“遭阳侯之丰沛兮,乘素波以聊戾。”章樵注:“丰沛,波之汹涌也。”3.汉高祖,沛丰邑人,因以丰沛称高祖故乡。汉王充《论衡·命义》:“犹高祖初起,相工入丰沛之邦,多封侯之人矣,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。”金元好问《读书》诗:“丰沛帝乡多将相,莫从兴运论人材。”清张玉书《谒项王庙》诗:“君不见下相城头望丰沛,樵歌

【公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古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沽紅切,音工。《說文》平分也。从八从厶。八,猶背也。厶音私。《韓非曰》自營爲厶,背厶爲公。《徐曰》會意。《爾雅·釋言》無私也。《書·周官》以公滅私,民其允懷。又《玉篇》方平也,正也,通也。又《禮·禮運》大道之行,天下爲公。《註》公猶共也。又爵名,五等之首曰公。《書·微子之命》庸建爾于上公。又三公官名。《韻會》周太師,太傅,太保爲三公。漢末大司馬,大司徒,大司空爲三公。東漢太尉,司徒,司空爲三公。又官所曰公。《詩·召南》退食自公。又父曰公。《列子·黃帝篇》家公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