拂袖归来羞炙手,望尘拜了难伸膝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拂袖归来羞炙手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fú xiùguī láixiūzhì shǒu |
望尘拜了难伸膝 | 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:入五質 拼音: wàng chénbàiliǎo|lenán|nàn|nuóshēnxī |
拂袖归来羞炙手,望尘拜了难伸膝释义
【拂袖】“拂褏”。1.甩动衣袖。表示愤怒、不悦。《太平广记》卷一七五引唐尉迟枢《南楚新闻·崔铉》:“初李石镇江陵,辟为戎卒,一旦拂袖而去。”宋周密《癸辛杂识别集上·范吕不合》:“陈石斋力修与陈叔方争军赏於都堂省,拂袖径出。”《明史·王绂传》:“画不苟作,游览之顷,酒酣握笔,长廊素壁,淋漓霑洒,有投金币购片楮者,輒拂袖起,或闭门不纳。”郭孝成《山西光复记》:“李大声曰:‘余游歷东西洋,外国革命事业,知甚悉。汝等如此行为,余决不愿与闻。’拂袖而出。”鲁迅《两地书·致许广平一三五》:“我说,我是愿意人对我反抗,不合则拂
【归来】楚辞·招魂》:“魂兮归来!反故居些!”唐李白《长相思》诗:“不信妾肠断,归来看取明镜前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你缘何方才归来?”许地山《再会》:“靠窗櫺坐着那位老人家是一位航海者,刚从海外归来的。”2.回去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长鋏归来乎!食无鱼。”潘漠华《乡心》:“你不要时常写信来,后来我会归来。”3.反其本。《尚书大传》卷一下:“和伯之乐舞玄鹤,其歌声比中謡,名曰《归来》。”郑玄注:“玄鹤言象阳鸟之南也。归来,言反其本也。”4.指晋陶潜的《归去来辞》。《隋书·文学传·王贞》:“茂陵谢病,非无《封禪》
【羞】《廣韻》息流切《集韻》思留切,音脩。《說文》進獻也。从羊。羊,所進也。从丑,丑亦聲。又《廣韻》致滋味爲羞。《周禮·天官·膳夫》掌王之食飲膳羞。《註》羞,有滋味者。《又》羞用百有二十品。《註》羞出于牲及禽獸,以備滋味,謂之庶羞。又《禮·月令》群鳥養羞。《註》羞謂所食也。又《廣韻》進也。《書·盤庚》今我旣羞,告爾于朕志。《傳》已進告汝之後。又《廣韻》恥也。《書·說命》惟口起羞。《疏》惟口出令,不善以起羞辱。又《韻補》叶息救切。《張載·七命》繁肴旣闋,亦有寒羞。商山之果,漢臯之楱。楱音凑。 《正字通》俗作羞。◎
【炙手】1.烫手。唐白居易《放言》诗之四:“昨日屋头堪炙手,今朝门外好张罗。”鲁迅《彷徨·弟兄》:“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,又热得炙手。”2.比喻权势炽盛。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评诗》:“天寳十载时,林甫在相位,盍簪列炬之盛,其炙手之徒歟。”明沉德符《野获编·内阁·刘小鲁尚书》:“当江陵炙手时,刘独退避冷局。”清洪昇《长生殿·定情》:“中书独坐揽朝权,看炙手威风赫烜。”参见“炙手可热”。3.指炫耀。清黄宗羲《<空林禅师诗>序》:“夫寒山、拾得村墅壁所抄之物,岂可与皎然、灵彻絜其笙簧,然而皎灵一生学问不堪向天台炙手,则知
【望尘】1.看见飞扬的尘土。亦喻捕风捉影或观察到细小的征候。《后汉书·度尚传》:“磐埋骨牢槛,终不虚出,望尘受枉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疾谬》:“是以高世之士,望尘而旋迹;轻薄之徒,响赴而影集。”2.犹言望尘而拜。唐王昌龄《长歌行》:“望尘非吾事,入赋且迟留。”李云逸注:“望尘,谓趋附权贵,候望其车马之尘。”宋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卷十四:“宣仁怒曰:‘韩某先朝老臣,汝安得当望尘之礼。’太妃泣谢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续黄粱》:“因而公卿将士,尽奔走於门下,估计夤缘,儼如负贩,仰息望尘,不可算数。”3.犹言望尘追迹。宋叶
【了】《唐韻》盧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郞鳥切《正韻》盧皎切,聊上聲。《增韻》決也。《廣韻》慧也,曉解也。《後漢·孔融傳》融年十二聰慧。煒曰:小而了了,大未必奇。又《宋書·戴法興傳》彭城王覓一了了令史,得法興使爲之。又訖也,畢也。《晉書·傅毅傳》天下大器,非可稍了,而相觀每事欲了,生子癡了官事,官事未易了也。《杜甫詩》岱宗夫如何。齊魯靑未了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了,快也。秦曰了。又秦吉了,鳥名。《仇池筆記注》似鸚鵡,腦有肉冠,能言笑。
【难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韻會》那干切《集韻》那肝切,音。《說文》鳥也。本作。又《玉篇》不易之稱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惟帝其難之。《咸有一德》其難其愼。又珠名。《曹植·美人行》珊瑚閒木難。《註》《南越志》曰:木難,金翅鳥沫所成碧色珠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南北朝難從党。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囊何切《正韻》奴何切。同儺。《集韻》難,卻除凶惡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占夢》遂令始難歐疫。《夏官·方相氏》率百隸而時難,以索室驅疫。《禮·月令》季春,命國難。《又》季冬命有司大難。又《詩·小雅》其葉有難。《傳》難然盛貌。《釋文》乃
【膝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息七切,音悉。《說文》脛頭卪也。本作厀。《徐曰》今俗作膝。膝,人之節也。《釋名》膝,伸也,可屈伸也。《儀禮·旣夕》袂屬,幅長下膝。又《韻會》楯名。《揚子·方言》矛骹細如鴈脛者,謂之鶴膝。《唐書·王志愔傳》鶴膝犀渠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家有鶴膝。又齧膝,良馬名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駕齧膝。《註》孟康曰:良馬,低頭口至膝也。漢典考證:〔又齒膝,良馬名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駕齒膝。〕 謹照原文兩齒字改齧。 考證:〔又齒膝,良馬名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駕齒膝。〕 謹照原文兩齒字改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