俯仰畴昔予何言,梅雨步窗熳诗草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俯仰畴昔予何言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: fǔ yǎngchóu xīyú|yǔhé|hē|hèyán |
梅雨步窗熳诗草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仄 平 仄 拼音: méi yǔbù1mànshī cǎo |
俯仰畴昔予何言,梅雨步窗熳诗草释义
【俯仰】和抬头。《墨子·鲁问》:“大王俯仰而思之。”唐韩愈《岳阳楼别窦司直》诗:“星河尽涵泳,俯仰迷下上。”清钮琇《觚賸·贞白楼诗》:“俯仰观幻化,斯理本如此。”2.指前俯后仰。《左传·定公十五年》:“夫礼……将左右周旋,进退俯仰,於是乎取之。”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绳伎》:“伎女以绳端躡足而上,往来倏忽之间,望之如仙。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,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。”宋洪适《隶续·建平郫县碑跋》:“隶法虽自秦始,盖取其简易,施之徒隶,以便文书之用,未有点画俯仰之势。”吴组缃《山洪》十:“二官挤在什物堆里摇着桨,胖敦
【畴昔】往日,从前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予畴昔之夜,梦坐奠於两楹之间。”唐李白《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》诗之一:“一朝谢病游江海,畴昔相知几人在?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小翠》:“视妾今日,何如畴昔美?”2.指往事或以往的情怀。《北史·郎茂传》:“及隋文为丞相,以书召之,言及畴昔,甚欢。”唐杜甫《病后过王倚饮赠歌》:“且过王生慰畴昔,素知贱子甘贫贱。”仇兆鳌注:“慰畴昔,慰己宿愿也。”清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五:“今年,渡江与赵伟堂学博游焦山,见其徒孙巨超以诗见示,追忆畴昔,不觉悽愴。”汉
【予】《唐韻》余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演女切《正韻》弋渚切,音與。賜也。《詩·小雅》君子來朝,何錫予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內史掌王八枋之灋,七曰予,八曰奪。通作與。又《博雅》大予,樂名。《註》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,改大樂爲大予樂。又《廣韻》弋諸切《正韻》羊諸切。與余同。我也。《郭忠恕·佩觿集》予讀若余。本無余音,後人讀之也。《顏師古·刊謬正俗》曲禮,予一人。鄭康成註:余予古今字。因鄭此說,學者遂皆讀予爲余。爾雅:卬,吾,台,予,朕,身,甫,余,言,我也。此則予之與余,但義訓我,非同字也。《說文》:予,相推予也。余
【何】《唐韻》胡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寒歌切,賀平聲。曷也,奚也,孰也,詰詞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禹曰何。《詩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誰何。猶言莫敢如何也。《賈誼·過秦論》利兵而誰何。又未多時曰無何,亦曰無幾何。《史記·曹參傳》居無何,使者果召參。又《前漢·袁盎傳》南方濕,君能日飮,無何,可免禍也。《註》無何,言更無餘事也。又《南史·西域傳》西域呼帽爲突何。又《古今樂錄》羊無夷伊那何,皆曲調之遺聲。又國名。《隋書》西域有何國。又姓。又娙何,漢女官名,秩比二千石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下可切,賀上聲。同荷。儋也,負也。
【言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語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魚軒切,平聲。《說文》直言曰言,論難曰語。《周禮·大司樂註》發端曰言,答述曰語。《釋名》言,宣也。宣彼此之意也。《易·乾卦》庸言之信。《書·湯誓》朕不食言。《傳》言已出而反吞之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鄕八糾萬民,七曰造言之。《註》譌言惑衆也。《論語》寢不言。《註》自言曰言。《史記·商君傳》貌言華也,至言實也,苦言藥也,甘言疾也。《唐書·徐伯彥傳》言者,德之柄也,行之主也,身之文也。又辭章也。《書·洪範》五事,一曰貌,二曰言。《疏》言者,道其語有辭章也。《禮·曲禮》
【梅雨】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。因时值梅子黄熟,故亦称黄梅天。此季节空气长期潮湿,器物易霉,故又称霉雨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九七○引汉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五月有落梅风,江淮以为信风。又有霜霪,号为梅雨,沾衣服皆败黦。”宋晏几道《鹧鸪天》词:“梅雨细,晓风微。倚楼人听欲沾衣。”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水一·雨水》:“梅雨或作霉雨,言其沾衣及物,皆生黑霉也。芒种后逢壬为入梅,小暑后逢壬为出梅。又以三月为迎梅雨,五月为送梅雨。”
【步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薄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蒲故切,音捕。《說文》行也。《書·武成》王朝步自周。《傳》步,行也。《正義》曰:《爾雅·釋宮》云:堂上謂之行,堂下謂之步。彼相對爲名耳,散則可以通,故步爲行也。《楚辭·招》步騎羅些。《註》乗馬爲騎,徒行爲步。又《小爾雅》跬,一舉足也。倍跬謂之步。《白虎通》人踐三尺法天地人,再舉足步備隂陽也。《周禮·夏官》射人以貍步張三侯。《註》鄭司農云:貍步,謂一舉足爲步,於今爲半步。又《司馬法》六尺爲步,步百爲畝。《禮·王制》古者以周尺八尺爲步,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爲步。《正義曰》古者
【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楚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初江切。與牕同。《說文》本作囪。在牆曰牖,在戸曰囪。或作窗。《釋名》窗,聰也。於外窺內爲聰明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四旁雨夾窗。《註》助戸爲明。亦作牕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麤叢切,音怱。通孔也,竈突也。 《韻會》案集韻,麤叢切,類篇韻補俱同。或作牕。《鮑昭·玩月詩》蛾眉蔽珠櫳,玉鉤隔銷。三五二八時,千里與君同。《陶潛詩》有酒有酒,閒飮東牕。願言懷人,舟車靡從。則字合又於東韻收入。
【诗草】“诗艸”。1.诗的草稿;诗作。五代齐己《乱中闻郑谷吴延保下世》诗:“兵火焚诗草,江流涨墓田。”宋苏轼《次韵王晋卿奉诏押高丽宴射》:“锦囊诗草勤收拾,莫遣鸡林得夜光。”施元之注:“《唐·李贺传》:‘每旦出,从小奚奴,背古锦囊,遇所得,投囊中。未尝先立题,然后为诗。’”明李开先《杨升庵状元以草字诗见寄依韵奉答》:“此时方忆汝,诗草忽相通。”清黄鷟来《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》诗:“囊中富诗艸,不以事干謁。”2.诗集的专称。清黄遵宪有《人境卢诗草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