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云倒影移窗隙,落木回飙动屋山

浮云倒影移窗隙,落木回飙动屋山

诗句读音
落木回飙动屋山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luò mùhuí biāodòngwū shān
浮云倒影移窗隙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入二十陌
拼音: fú yúndào yǐngyí1xì

浮云倒影移窗隙,落木回飙动屋山释义

【落木】落叶。唐杜甫《登高》诗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元刘祁《归潜志》卷十三:“鋭进百餘步,困惫,又皆落木梗路,遂迴。”清顾炎武《广昌道中》诗之二:“枯荑春至迟,落木秋来早。”

【回飙】亦作“回飇”。旋转的狂风。汉贾谊《惜誓》:“临中国之众人兮,託回飆乎尚羊。”唐李白《久别离》诗:“云鬟緑鬢罢梳结,愁如回飇乱白雪。”宋叶适《再过吴江赠僧了洪》诗:“回飇掩夹浦,势与黑楼頏。”参见“回风”。同“迴飇”。亦作“廻飆”。三国魏曹植《杂诗》:“何意迴飆举,吹我入云中。”唐元稹《遣兴》诗之五:“炎夏火再伏,清商暗迴飆。”《镜花缘》第八八回:“不夜之彩,何假乎纤阿之辉;廻飆之能,何虞乎蜚廉之怒。”迴飇:旋转的狂风。晋张协《杂诗》之二:“浮阳映翠林,迴飇扇緑竹。”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梦》:“忽尔迴飇吹一

【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徒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杜孔切,同上聲。《說文》作也。《增韻》動,靜之對。《易·坤卦》六二之動,直以方也。《書·說命》慮善以動,動惟厥時。又《廣韻》出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春,蟄蟲咸動。又搖也。《庾信·夢入內堂詩》日光釵焰動,窗影鏡花搖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弄切,同去聲。《易·繫辭》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。《韻會》凡物自動,則上聲。彼不動而我動之,則去聲。又《集韻》覩孔切,音董。振動,拜也,以兩手相擊而拜。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,蓋古之遺法。

【屋山】屋脊。唐韩愈《寄卢仝》诗:“每骑屋山下窥瞰,浑舍惊怕走折趾。”宋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卷二:“民有比屋居者,忽作高屋,屋山覆盖邻家,邻家讼之,谓他日且占地。”2.泛指屋顶。宋范成大《中秋无月复次韵》:“屋山从捲杜陵茅,门径慵芟仲蔚蒿。”3.指紧靠屋脊左右两侧的山墙。宋周紫芝《竹坡诗话》:“顷时有数道人来丐食,拒而不与,乃题诗屋山而去。”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四》:“夜大风雨,有雷火自屋山穿过,如电光一掣然,墙栋皆摇。”原注:“近房脊之墙谓之屋山,以形似山也。”汉

【浮云】1.飘动的云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块独守此无泽兮,仰浮云而永叹。”《古诗十九首·西北有高楼》:“西北有高楼,上与浮云齐。”《周书·萧大圜传》:“嗟乎!人生若浮云朝露。”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三部二九:“她早一会的顾虑,像是一片浮云,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。”2.骏马名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文帝自代还,有良马九匹,皆天下之骏马也,一名浮云。”唐高适《塞下曲》:“结束浮云骏,翩翩出从戎。”元本高明《琵琶记·新进士宴杏园》:“[末白]鞍马备办了未曾?[丑白]告郎中:马多在。先有一万好马……[末白]有甚么好名儿?[丑

【倒影】“倒景”。1.指天上最高处,日月之光反由下上照,而于其处下视日月,其影皆倒,故称天上最高的地方为“倒影”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贯列缺之倒景兮,涉丰隆之滂沛。”裴骃集解:“列缺,天闪也。倒景,日在下。”《文选·扬雄<甘泉赋>》:“歷倒景而絶飞梁兮,浮蠛蠓而撇天。”李善注引张揖曰:“《陵阳子明经》曰:‘倒景气去地四千里,其景皆倒。’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明本》:“出携松羡於倒景之表,入宴常阳於瑶房之中。”宋苏轼《潮州修韩文公庙记》:“灭没倒影不可望,作书詆佛讥君王。”2.夕阳返照。《宋书·谢灵运传》:“风生

【移】《唐韻》弋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余支切《正韻》延知切,音匜。《說文》禾相倚移也。《六書故》移秧也。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。又《說文》一曰禾名。又遷也。《韻會》今遷徙之迻借作移。《書·多士》移爾遐逖。又《廣韻》易也,延也。《博雅》轉也。《書·畢命》世變風移。《禮·大傳》絕族無移服。《疏》在旁而及曰移。言不延移及之。又《玉藻》疾趨則欲發,而手足毋移。《疏》移謂靡匜搖動也。又《廣韻》遺也。《博雅》移,脫遺也。又官曹公府不相臨敬,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。《前漢·公孫弘傳》弘乃移病免歸。《註》移書言病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於是致

【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楚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初江切。與牕同。《說文》本作囪。在牆曰牖,在戸曰囪。或作窗。《釋名》窗,聰也。於外窺內爲聰明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四旁雨夾窗。《註》助戸爲明。亦作牕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麤叢切,音怱。通孔也,竈突也。 《韻會》案集韻,麤叢切,類篇韻補俱同。或作牕。《鮑昭·玩月詩》蛾眉蔽珠櫳,玉鉤隔銷。三五二八時,千里與君同。《陶潛詩》有酒有酒,閒飮東牕。願言懷人,舟車靡從。則字合又於東韻收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