该博古今堂献纳,勤劳夙夜每专精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该博古今堂献纳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gāi bógǔ jīntángxiàn nà |
勤劳夙夜每专精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qín láosù yèměizhuān jīng |
该博古今堂献纳,勤劳夙夜每专精释义
【该博】渊博。晋王嘉《拾遗记·前汉上》:“张善为日南太守,郡民有得金鳧以献。张善该博多通,考其年月,即秦始皇墓之金鳧也。”宋王安石《送李宣叔倅漳州》诗:“君能喜节行,文艺又该博。”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第八篇:“大历中,有沉既济,苏州吴人,经学该博。”2.博通。《晋书·索靖传》:“唯靖该博经史,兼通内纬。”宋龚鼎臣《东原录》:“精覈九经,该博诸子。”《醒世恒言·徐老仆义愤成家》:“自幼聪明好学,该博三教九流。”汉
【古今】古代和现今。《礼记·三年问》:“故三年之丧,人道之至文者也……是百王之所同,古今之所壹也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,略协古今之变。”唐杜甫《登楼》诗:“锦江春色来天地,玉垒浮云变古今。”宋曾巩《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》:“质之於古,实应先王之法;施之后世,可以推行:诚古今之通议也。”朱自清《论老实话》:“天论中外,也无论古今,大家都要求‘老实话’。”
【堂】〔古文〕坣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郞切,音唐。《說文》殿也。正寢曰堂。《釋名》高顯貌。《演義》當也,謂當正向陽之宇也。《詩·豳風》躋彼公堂。又明堂,王者朝諸侯之宮。《禮·明堂位》明堂也者,明諸侯之尊也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武帝元封元年,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。又堂室。《爾雅·釋宮》古者有堂,自半巳前虛之,謂之堂,半巳後實之,謂之室。又官署。《漢官儀》黃門有畫堂之署,中書省玉堂。《揚雄·解嘲》歷金門,上玉堂。今翰林院亦曰玉堂。《唐書·百官志》初三省議事于門下之政事堂,其後裴炎遷于中書省。又
【献纳】指献忠言供采纳。汉班固《<两都赋>序》:“故言语侍从之臣,若司马相如……之属,朝夕论思,日月献纳。”《旧唐书·玄宗纪论》:“昌言嘉謨,日闻於献纳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仁宗景祐三年》:“赏之使諫,尚恐不言,罪其敢言,孰肯献纳!”2.指献纳忠言之官,献纳臣。宋曾巩《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》诗序:“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,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、任献纳。”3.祀奉。《汉书·夏侯胜传》:“有司遂请尊孝武帝庙为世宗庙,奏《盛德》、《文始》、《五行》之舞,天子世世献纳,以明盛德。”4.奉献;进贡。《宋史·富弼传》:“自古唯唐高祖借
【勤劳】1.忧劳;辛劳。《书·金縢》:“昔公勤劳王家,惟予冲人弗及知。”《隋书·循吏传·辛公义》:“此盖小事,何忍勤劳使君。”清孙枝蔚《雨中大水决堤闻王幼华奔走堤上》诗:“贫苦原从昔,勤劳直至今。”2.引申为努力劳动,不怕辛苦。如: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;他有一双勤劳的手。3.犹疲劳。《吴子·料敌》:“敌人远来新至,行列未定可击;既食未设备可击;奔走可击;勤劳可击。”4.指功劳。《汉书·卫青传》:“陛下幸已益封臣青,臣青子在繦褓中,未有勤劳,上幸裂地封为三侯,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明帝
【夙夜】朝夕,日夜。《书·旅獒》:“夙夜罔或不勤,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。”孔传:“言当早起夜寐。”汉桓宽《盐铁论·刺复》:“是以夙夜思念国家之用,寝而忘寐,飢而忘食。”唐柳宗元《为刘同州谢上表》:“庶当刻精运力,夙夜祗勤,上奉雍熙,旁流愷悌。”康有为《上清帝第六书》:“臣愚夙夜忧国,统筹大局,思之至详。”2.谓日夜从事。《诗·小雅·雨无正》:“三事大夫,莫肯夙夜。邦君诸侯,莫肯朝夕。”孔颖达疏:“三事大夫无肯早起夜卧以勤国事者。”3.古地名。汉代称不夜县,新莽时改称夙夜县。故城在今山东荣成县不夜村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下
【每】《唐韻》武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罪切《正韻》莫賄切,音浼。《增韻》常也,各也,凡也。《三蒼》曰:每,非一定之辭。《詩·小雅》每懷靡及。《莊子·外物篇》聖人躊躇以興事,以每成功。《郭象註》事不遠本,故其功每成。又雖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每有,雖也。《詩·小雅》每有良朋。《箋》言雖有良朋也。又貪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衆庶每生。《註》孟康曰:每,貪也。《敘傳》致死爲福,每生作旤。又姓。每當時,漢人。見《印藪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佩切,音妹。數也。一曰田美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原田每每。《註》每有枚
【专精】1.专心一志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养生》:“考之内教,纵使得仙,终当有死,不能出世,不愿汝曹专精於此。”唐韩愈《精卫衔石填海》诗:“人皆讥造次,我独赏专精。”宋周煇《清波别志》卷下:“凡诸艺业,未有学而不得者,病在心力懈怠,不能专精耳。”鲁迅《花边文学·正是时候》:“他看看小康者,是这么闲适,看看急迫者,是这么专精,这,就总应该有些道理。”2.专一求精。《后汉书·桓荣传》:“今皇太子以聪叡之姿,通明经义,观览古今,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。”唐刘知几《史通·申左》:“然则儒者之学,苟以专精为主,止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