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曾规矩父弓冶,君家正印斯文脉

高曾规矩父弓冶,君家正印斯文脉

诗句读音
君家正印斯文脉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jūn jiāzhèng yìn1wén mài
高曾规矩父弓冶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仄
拼音: gāo zēngguī jufù|fǔgōng yě

高曾规矩父弓冶,君家正印斯文脉释义

【君家】1.敬词。犹贵府,您家。《玉台新咏·古诗<为焦仲卿妻作>》:“非为织作迟,君家妇难为。”《南史·颜延之传》:“﹝颜延之﹞答曰:‘身非三公之公,又非田舍之公,又非君家阿公,何以见呼为公?’”唐韩愈《醉赠张秘书》诗:“今日到君家,呼酒持劝君。”2.敬称对方。犹您。《续资治通鉴·宋宁宗嘉泰三年》:“我与君家是白翎雀,他人鸿雁耳!”明高明《琵琶记·官媒议婚》:“秦楼此日招凤侣,遣妾每特来执伐,望君家殷勤肯首,早谐结髮。”清吴骞《扶风传信录》:“都道君家一可人,亦随儕侣问来因。”

【正印】犹正宗。宋王迈《代通舶使启》:“追河閒于千载,后得礼乐之盛,心梦太白于三生前,传文章之正印。”2.明制,某些重要官职(如御史)铸有二印。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,谓之“副印”;其一藏于内府,谓之“正印”。有事则受“正印”而出,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。清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一:“郑克塽降日。奏缴延平王册一付,延平王印一颗,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,副印一颗,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。”参阅《明史·舆服志四》。3.正方形的官印。清制,自布政使至知州、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,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回:“

【斯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息移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相支切,音私。《說文》析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斯,離也。《註》齊曰斯。《詩·風》墓門有棘,斧以斯之。《箋》維斧可以開析之。《呂覽·報更篇》趙宣孟見桑下餓人,與之脯一朐,曰斯食之。《註》斯,析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斯,此也。《易·解卦》朋至斯孚。《詩·召南》何斯違期。又《詩·小雅》鹿斯之奔。《疏》此鹿斯與斯柳斯,斯皆辭也。又《禮·玉藻》二爵而言言斯。《註》斯,猶耳也。《疏》耳是助句之辭。又卽也。《書·金縢》大木斯拔。又賤也。《後漢·左雄傳》郞官部吏,職斯祿薄。《註》斯,賤也。

【文脉】“文脉”。文章的脉络。明徐渭《奉答冯宗师书》:“如入此一段,则大梗文脉矣。”郭沫若《我的童年》第二篇五:“这在文脉上十分明晰,但因为在这一问一答的中间插进了一段伯夷、叔齐的传说在里面,这把古今来的注疏家、批评家便完全弄昏迷了。”见“文脉”。典

【高曾】1.高祖和曾祖。宋文天祥《题中书直院刘左史震孙云萍录》:“忠肃公,朔人,以直节名一代,今中书左史负沉厚刚峭之气,以‘朔’名斋,盖於高曾规矩焉。”清方苞《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》:“歙县曹晋袁传其高曾以下,远近宗妇贞烈者四十有五人。”2.泛指远祖。清龚自珍《平均篇》:“语百姓曰:尔惧兵燹乎?则将起其高曾於九京而问之。”

【规矩】亦作“规榘”。1.规和矩。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。《礼记·经解》:“规矩诚设,不可欺以方圜。”孔颖达疏:“规所以正圆,矩所以正方。”《楚辞·九辩》:“何时俗之工巧兮?灭规榘而改凿!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辞义》:“乾坤方圆,非规矩之功。”明谢肇淛《五杂俎·人部一》:“梓匠轮舆,能与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。”2.礼法;法度。《史记·礼书》:“人道经纬万端,规矩无所不贯,诱进以仁义,束缚以刑罚。”三国魏阮籍《大人先生传》:“动静有节,趋步商羽,进退周旋,咸有规矩。”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七:“疆父为相清正,谨守规矩,

【父】《唐韻》扶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奉甫切,音輔。《說文》矩也。家長率敎者。从又,舉杖。《釋名》父,甫也。始生已者。《書·泰誓》惟天地萬物父母。《爾雅·釋親》父爲考。父之考爲王父。王父之考爲曾祖王父。曾祖王父之考爲高祖王父。父之世父。叔父爲從祖祖父父。之晜弟先生爲世父。後生爲叔父。父之從父晜弟爲從祖父。父之從晜弟爲族父。又《詩·小雅》以速諸父。《傳》天子謂同姓諸侯,諸侯謂同姓大夫,皆曰諸父。又老叟之稱。《史記·馮唐傳》文帝輦過問唐曰:父老何自爲郞。又《廣韻》方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父切,音府。《集韻》同甫。《廣

【弓冶】子世代相传的事业。语本《礼记·学记》:“良冶之子,必学为裘;良弓之子,必学为箕。”《北史·魏收魏季景等传论》:“季景父子,雅业相传,抑弓冶之义。”唐陈子昂《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》:“陈其弓冶,戴其簪缨。”明无名氏《运甓记·剪发延宾》:“孩儿陶洪,诗书勤习,堪承弓冶之传。”清龚鼎孳《吴郎南征赋别》诗:“国士知弓冶,家声薄鼎鐘。”参见“弓裘”、“弓箕”。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