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山流水操处钟,新篇络绎疲奴僮

高山流水操处钟,新篇络绎疲奴僮

诗句读音
高山流水操处钟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仄 平
拼音: gāo shān liú shuǐcāochǔ|chùzhōng
新篇络绎疲奴僮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上平一東
拼音: xīn piānluò|làoyìpínútóng|zhuàng

高山流水操处钟,新篇络绎疲奴僮释义

【高山流水】1.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伯牙善鼓琴,钟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。钟子期曰:‘善哉!峩峩兮若泰山!’志在流水。钟子期曰:‘善哉!洋洋兮若江河!’”后以“高山流水”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,或比喻乐典高妙。宋王安石《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》之一:“高山流水意无穷,三尺空絃膝上桐。”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四:“不是秦筝合众听,高山流水少知音。”元金仁杰《追韩信》第一折:“嘆良金美玉何人晓,恨高山流水知音少。”清袁于令《西楼记·病晤》:“清商绕画梁,一声一字,万种悠扬,高山流水相倾赏。”2.琴曲名。内容即据

【操】《唐韻》七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倉刀切,草平聲。《說文》把持也。《禮·曲禮》謀於長者,必操几杖以從之。《左傳·襄三十一年》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。《前漢·貢禹傳》勇猛能操切百姓者。《註》操,持也。切,刻也。又姓。明嘉靖給事中操守經,江西浮梁人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七到切,音糙。所守也,持念也。《前漢·張湯傳》湯客田甲有賢操。《註》所執持之志行也。《後漢·趙熹傳》熹少有節操。又風調曰操。《南史·袁粲傳》淸整有風操。又琴曲也。《後漢·曹褒傳》樂詩曲操,以俟君子。《註》《劉向·別錄》曰:君子因雅

【处】《唐韻》昌與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敞呂切,音杵。《玉篇》居也。《詩·王風》莫或遑處。又止也。《詩·召南》其後也處。 《廣韻》留也,息也,定也。又居室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于時處處。又歸也。《左傳·襄四年》民有寢廟,獸有茂草,各有攸處。又分別也。《晉書·杜預傳》處分旣定,乃啓請伐吳之期。又制也。《晉書·食貨志》人閒巧僞滋多,雖處以嚴,而不能禁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《處子》九篇。《師古註》《史記》云:趙有處子。《廣韻》《風俗通》云:漢有北海太守處興。又州名。《一統志》晉屬永嘉郡,隋置處州。又《廣韻》讀去聲,昌據切。

【新篇】作品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乐府》:“张华新篇,亦充庭万。”唐白居易《诗解》诗:“新篇日日成,不是爱声名。”宋王安石《王中甫学士挽辞》:“种橘园林无旧业,采苹洲渚有新篇。”2.喻指历史上的新阶段。郭小川《忆延安》诗:“‘七大’后,上前线,在杨家岭礼堂中,谱写了历史新篇。”

【络】《廣韻》盧各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歷各切,音洛。《說文》絮也。一曰麻未漚也。《急就篇註》絡卽今之生也。一曰今之綿紬是也。又《史記·扁鵲傳》中經維絡。《註》十二經脈,十二絡脈。又《前漢·揚雄傳》緜絡天地。《註》謂包絡之也。又《楚辭·招》鄭綿絡些。《註》絡,縛也。又《班固·西都賦》籠山絡野。《註》絡,繞也。又《班固·東都賦》衍地絡。《註》絡,網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繘或謂之絡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絡謂之格。《註》所以轉篗車也。 《廣韻》又姓。又《集韻》克各切,音恪。義同。又《韻補》叶魯故切。《楚辭·招》秦篝齊纓,鄭綿絡

【疲】《唐韻》符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蒲麋切,音皮。《說文》勞力也。《玉篇》乏也。《增韻》倦也。《前漢·萬石君傳》慶慙不任職,上書曰:臣幸得待罪丞相,疲駑無以輔治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我自樂此,不為疲也。又《增韻》止也。又《管子·小匡篇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。《注》疲謂瘦也。又《集韻》或作罷。《左傳·成十六年》奸時以動,而疲民以逞。《釋文》疲,亦本作罷。又《類篇》章移切,音支。病也。 《類篇》或作疷。

【奴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乃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農都切,音孥。《說文》奴婢,古之罪人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厲》男子入于罪隸,女子入于舂藳。凡有爵者,與七十者,未齔者,皆不爲奴。《前漢·衞靑傳》人奴之生,得無笞罵足矣,安望封侯乎。又地名。雍奴,漢縣,屬漁陽郡。建武二年,封恂爲雍奴侯。見《後漢書》。又澤名。四面有水曰雍,不流曰奴。見《水經注》。又姓。廬奴之後。見《統譜》。又念奴,官妓名。《元稹·連昌宮詞》力士傳呼覓念奴。又梵言索迦,華言奴。又飛奴,鴿也。張九齡家養羣鴿,每與親知書信,繫鴿尾上,依所敎投之。又燭奴,燭

【僮】《唐韻》徒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東切,音同。《說文》未冠也。又《前漢·衞靑傳註》僮者,婢妾之總稱。《史記·貨殖傳》卓王孫家僮八百人。《前漢·張安世傳》僮七百人,皆有手技。《玉篇》僮幼迷荒者。《詩·鄭風》狂僮之狂也且。《傳》狂行僮昏所化也。《廣雅》僮,癡也。今爲童。又無知貌。《揚子·太玄經》物僮然未有知。又竦敬貌。《詩·召南》被之僮僮,夙夜在公。又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徐,僮,取慮三縣名,屬臨淮郡。又姓。漢交趾刺史僮尹。《鄭樵·族略》卽童姓。或从人,以別其族。 《韻會》《說文》童,孥也。僮,幼也。今以僮幼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