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躅追颛顼,徽声压放勋

高躅追颛顼,徽声压放勋

诗句读音
徽声压放勋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huī shēng1|4fàng xūn
高躅追颛顼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gāo zhúzhuī|duīzhuān xū

高躅追颛顼,徽声压放勋释义

【徽声】美好的声誉。《隶续·汉平舆令薛君碑》:“料拣真实,好此徽声。”南朝梁任昉《为武帝追封永阳王诏》:“亡兄德履冲粹,识业深通,徽声善誉,风流籍甚。”《魏书·李彪传》:“是以访童问师,不避渊泽;询谋諮善,不弃芻蕘。用能光茂实於竹素,播徽声於金石。”

【压】《廣韻》烏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乙甲切,音鴨。《說文》壞也,笮也,塞補也。一曰鎭壓。《唐書·柳仲郢傳》仲郢爲京兆尹,政號嚴明。爲河南尹,以寬惠爲政,或言不類京師時。仲郢曰:輦轂之下,彈壓爲先。郡邑之治,惠愛爲本。又《集韻》益涉切,音嬮。伏也,合也。又諾協切,音。一指按也。又於豔切。通作厭。足也,疾惡也。《前漢·叔孫通傳》朕甚壓苦之。 或作厭饜。

【放勋】见“放勋”。亦作“放勛”。帝尧名。《书·尧典》:“曰若稽古,帝尧曰放勋。”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:“放勋,尧名。”蔡沉集传:“放,至也……勋,功也。言尧之功大而无所不至也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帝尧者,放勋。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。”唐皮日休《河桥赋》:“迨乎放勛之世,重华之年,其水怀山,其波浸天。”明张居正《承天大志纪赞·龙飞纪》:“开泰运,恢帝紘,视放勋有光焉。”章炳麟《哀韩赋》:“惟放勋之焦嶢兮,四凶终其天禄。”

【高躅】1.崇高的品行。《晋书·隐逸传赞》:“确乎羣士,超然絶俗,养粹巖阿,销声林曲。激贪止竞,永垂高躅。”唐颜真卿《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》:“体浑元之正性,秉弘毅之高躅。”明李东阳《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》:“其他名师硕士,踵高躅而延餘光者,盖亦多矣。”2.指有崇高品行的人。宋苏舜钦《送安素处士高文悦》诗:“近臣上荐书,天子渴高躅。”3.指归隐。唐卢纶《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》:“唯当俟高躅,归止共抽簪。”《太平广记》卷七五引唐张读《宣室志·王先生》:“有弘农杨晦之,自长安东游吴楚。行至乌江,闻先主高躅,就门

【颛顼】帝王名。“五帝”之一,号高阳氏。相传为黄帝之孙、昌意之子,生于若水,居于帝丘。十岁佐少昊,十二岁而冠,二十登帝位。在位七十八年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:“黄帝妻雷祖,生昌意,昌意降处若水,生韩流。韩流……取淖子曰阿女,生帝顓頊。”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北方,水也,其帝顓頊,其佐玄冥,执权而治冬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瓠子河》:“河水旧东决,逕濮阳城东北,故衞也,帝顓頊之墟。昔顓頊自穷桑徙此,号曰商丘,或谓之帝丘。”参阅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、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。参见“五帝”。2.传说中国名。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