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膜能知人肺肝,瞭如烛照与龟鑽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隔膜能知人肺肝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gé mónéng|nàizhī rénfèi gān |
瞭如烛照与龟鑽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liǎo|liàorúzhúzhàoyǔ|yù|yúguī|jūn|qiū |
隔膜能知人肺肝,瞭如烛照与龟鑽释义
【隔膜】亲密。清周亮工《书戚三郎事》:“我耄矣,无嗣,诚子我,我不奴视子,不隔膜视子也。”2.情意不相通,互不了解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<呐喊>捷克译本序言》:“自然,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,相关心。”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二:“﹝那辆车﹞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,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。”3.不通晓;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,看不清实质。清秦笃辉《平书·文艺下》:“近日学者,於董江都、王文中之书,未尝开卷,即韩昌黎之文亦如隔膜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增田涉》:“在日本研究‘中国文学’,倘对此种情形没有仔佃了解,就不
【能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奴登切,音儜。《說文》熊屬,足似鹿。能獸堅中,故稱。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。《徐曰》堅中,骨節實也。又《廣韻》善也。《增韻》勝任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又《正字通》順習也。《詩·大雅》柔遠能邇。又《廣韻》奴來切《正韻》囊來切,音。三足龞。《爾雅·釋魚》龞三足,能。《註》山海經,從山多三足龞,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。又與台通。三能,星名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魁下六星,兩兩相比,名曰三能。《註》作三台。又《正字通》乃帶切,音柰。姓也。唐能延壽,能元皓,宋能迪。又與耐通。《前
【知人】1.谓能鉴察人的品行、才能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知人则哲,能官人。”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:“宋宣公可谓知人矣,立其弟以成义,然卒其子復享之。”宋曾巩《赠黎安二生序》:“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,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。”清钱谦益《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》:“择将如择医,以知人为能事。”2.谓懂人事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赵简子疾,五日不知人,大夫皆惧。”3.谓懂得人事变化之道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质诸鬼神而无疑,知天也;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,知人也。”郑玄注:“知天、知人,谓知其道也。”有智慧的人。《左
【肺肝】内心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。”三国魏曹植《三良》诗:“黄鸟为悲鸣,哀哉伤肺肝。”《新唐书·袁滋传》:“性宽易,与之接者,皆谓可见肺肝。”郭沫若《科大大联合》诗:“大联合,弟兄携手,肺肝相向。”2.比喻心腹。唐杜牧《与浙西卢大夫书》:“员外七官以某尝获知於郎中,惠然不疑,推置於肺肝间。”
【瞭】《廣韻》盧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朗鳥切《正韻》盧皎切,音了。《廣韻》目睛明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眂瞭三百人。《註》瞭,目明者。《孟子》胷中正則眸子瞭焉。又《師曠·禽經》瞭曰鷂。《張華註》能遠視也。又《楚辭·九辯》瞭冥冥而薄天。《註》瞭,音了,一音杳。亦通作杳。又《廣韻》落蕭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憐蕭切《正韻》連條切,了平聲。義同。
【烛】《集韻》持中切,音蟲。旱灼也。本作爞。或省。通作蟲。 《字彙》俗作燭字。非。(燭)《唐韻》之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朱欲切,音囑。《說文》庭燎火燭也。《廣韻》燈燭。《禮·曲禮》燭至起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烜氏》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。又《玉篇》照也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日月所燭,莫不率。又《爾雅·釋天》四時和謂之玉燭。《註》道光照也。《梁書·文帝紀》太平玉燭,爾乃議之。又《楚辭·天問》日出不到燭龍何燿。又星名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燭星,狀如太白,其出也不行,見則滅,如星非星,如雲非雲,名曰歸邪。歸邪出,必有歸國者。漢元鳳四年
【与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同與。《說文》賜予也。一勺爲与。《六書正譌》寡則均,故从一勺。(與)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弋諸切《正韻》弋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演女切,音予。《說文》黨與也。《戰國策》是君以合齊與强楚。《註》與,黨與也。《管子·八觀篇》請謁得于上,則黨與成于下。又《廣韻》善也。《禮·禮運》諸侯以禮相與。又《增韻》及也。《易·說卦》是以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又許也,從也。《論語》吾與點也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鬼神助之,天地與之。又待也。《論語》歲不我與。又《博雅》如也。《前
【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居追切《集韻》居逵切《韻會》居爲切,音騩。甲蟲之長。《說文》龜,外骨內肉者也。《玉篇》文也,進也。外骨內肉,天性無雄,以虵爲雄也。《爾雅·釋魚》十龜:一神龜,二靈龜,三攝龜,四寶龜,五文龜,六筮龜,七山龜,八澤龜,九水龜,十火龜。又《爾雅·釋魚》龜三足,賁。《疏》龜之三足者名賁也。又《廣雅》龜貝,貨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天用莫如龍,地用莫如馬,人用莫如龜。又星名。《石氏星經》天龜六星,在尾南漢中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二年》公會宋公于龜。《杜註》宋地。又山各。《詩·魯頌》奄有龜蒙。《毛傳》龜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