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漏一新闻晓角,门阑数级看秋花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更漏一新闻晓角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gēng|gèng4yīxīn wénxiǎo jiǎo |
| 门阑数级看秋花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:下平九麻 拼音: mén lánshù|shǔ|shuòjíkàn|kānqiūhuā |
更漏一新闻晓角,门阑数级看秋花释义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【漏】《唐韻》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郎豆切,音陋。滲漏也。《說文》漏以銅壷受水,刻節畫,夜百刻。亦取漏下之義。《周禮·夏官》挈壷氏,掌漏刻之官。又泄也。《左傳·僖四年》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。《疏》言漏洩師之密謀也。又遺失也。《荀子·脩身篇》易忘曰漏。又《爾雅·釋宮》西北隅謂之屋漏。《詩·大雅》尚不愧于屋漏。《箋》漏,隱也。又竅也。《白虎通·聖人篇》禹耳三漏,是謂大通。又穿也。《淮南子·泰族訓》朱絃漏越。《註》漏穿越琴瑟兩頭也。又德澤下究也。《前漢·吾丘壽王傳》天下漏泉。《註》言潤澤下霑,如屋之漏。又江名。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新闻】1.新近听来的事。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。唐李咸用《春日喜逢乡人刘松》诗:“旧业久抛耕钓侣,新闻多説战争功。”明陈继儒《安得长者言》:“吴俗坐定,輒问新闻。此游閒小人,入门之渐,而是非媒孽交搆之端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回:“当下哄动街坊,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説。”袁静《伏虎记》第四十回:“连长连长,大新闻哪,你这个大活人成了烈士了!”2.新知识。宋苏轼《次韵高要令刘湜峡山寺见寄》:“新闻妙无多,旧学闲可束。”3.宋时指有别于正式朝报的小报。宋赵昇《朝野类要·文书》:“朝报,日出事宜也。每日门下后省编定,请给事叛
【晓角】报晓的号角声。唐沉佺期《关山月》诗:“将军听晓角,战马欲南归。”唐袁郊《甘泽谣·红线》:“忽闻晓角吟风,一叶坠露,惊而试问,即红綫迴矣。”元陈栎《春先亭赋》:“宜晓角之悲壮,任吹笛於高楼。”
【门阑】栏”。1.门框或门栅栏。汉王充《论衡·乱龙》:“故今县官斩桃为人,立之门侧,画虎之形,著之门阑。”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剪彩为壶卢》:“又端阳日用綵纸剪成各样壶卢,倒粘於门阑之上,以洩毒气。至初五午后,则取而弃之。”萧红《生死场》十二:“手电灯发青的光线乱闪着,临走出门栏,一个日本兵在铜帽子下面说中国话:‘也带走她。’”2.借指家门;门庭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敝邑之王所甚説者无先大王,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廝者亦无先大王。”唐杜甫《李监宅》诗之一:“门阑多喜色,女壻近乘龙。”明屠隆《綵毫记·团圆受诏》:“
【数】《廣韻》所矩切《集韻》爽主切,音籔。《說文》計也。《易·說卦》數往者順。《詩·小雅》心焉數之。《禮·曲禮》問國君之富,數地以對。又《博雅》責也。《左傳·昭二年》使吏數之。《註》責數其罪。又《集韻》阻切,音所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色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雙遇切,音捒。算數也。《羣經音辨》計之有多少曰數。《類篇》枚也。《易·節卦》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。《疏》數度,謂尊禮命之多少。又《繫辭》極數知來之謂占。《疏》蓍策之數。《書·大禹謨》天之曆數在汝躬。《疏》天之曆運之數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掌官常以治數。《註》
【级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居立切《集韻》訖立切,音急。《說文》絲次第也。又《玉篇》階級也。《廣韻》等級。俗作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。《註》級,等也。又《月令》貴賤之等級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拜爵一級。又《史記·樊噲傳》斬首十五級。
【秋】〔古文〕龝《唐韻》七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雌由切《正韻》此由切,音鰌。金行之時。《爾雅·釋天》秋爲白藏。《註》氣白而收藏也。《釋名》秋,就也,言萬物就成也。又繒也,繒迫品物使時成也。又《說文》禾穀熟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夏麥秋至。《澔曰》秋者,百穀成熟之期,此於時雖夏,於麥則秋,故云麥秋。《書·盤庚》乃亦有秋。又《禮·鄕飮酒義》西方者秋。秋,愁也。愁之以時,察守義者也。《註》愁讀爲揫,斂也。察嚴殺之貌。《春秋·繁露》秋之言猶湫也。湫者,憂悲狀也。又九月爲三秋。《詩·王風》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又四秋。《管子·輕重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