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四双蓂荚,十分桂魄,中元佳致,妆点初秋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妆点初秋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十八尤 拼音: zhuāng diǎnchūqiū |
中元佳致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拼音: zhōng yuánjiā zhì |
十分桂魄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拼音: shí fēnguì pò |
更四双蓂荚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拼音: gēng|gèngsìshuāngmíng jiá |
更四双蓂荚,十分桂魄,中元佳致,妆点初秋释义
【妆点】梳妆打扮。《北史·后妃传下·齐后主冯淑妃》:“城陷十餘步,将士乘势欲入。帝敕且止,召淑妃共观之。淑妃粧点,不获时至。周人以木拒塞,城遂不下。”元乔吉《清江引·笑靥儿》曲:“一团可人衠是娇。粧点如花貌。”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四回:“﹝妇人﹞先到楼上,从新粧点,换了一身艷色新衣。”2.妆饰点缀。元薛昂夫《端正好·闺怨》套曲:“残红粧点青苔径,又一番春色飘零。”清吴伟业《雕桥庄歌》:“年年细柳与新蒲,粧点溪山入画图。”《西湖佳话·白堤政迹》:“初还只在西湖上粧点,既而西边直粧点到灵隐、天竺,南边直粧点到净慈、万松岭
【初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楚居切《正韻》楚徂切,楚平聲。《說文》始也。从刀衣,裁衣之始也。《徐曰》禮之初,施衣以蔽形。《書·禹謨》率百官若帝之初。《蔡仲》愼厥初。又《禮·檀弓》夫魯有初。《註》初謂故事。又《列子·天瑞篇》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《韓愈詩》賢愚同一初。《韻會》又姓。
【秋】〔古文〕龝《唐韻》七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雌由切《正韻》此由切,音鰌。金行之時。《爾雅·釋天》秋爲白藏。《註》氣白而收藏也。《釋名》秋,就也,言萬物就成也。又繒也,繒迫品物使時成也。又《說文》禾穀熟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夏麥秋至。《澔曰》秋者,百穀成熟之期,此於時雖夏,於麥則秋,故云麥秋。《書·盤庚》乃亦有秋。又《禮·鄕飮酒義》西方者秋。秋,愁也。愁之以時,察守義者也。《註》愁讀爲揫,斂也。察嚴殺之貌。《春秋·繁露》秋之言猶湫也。湫者,憂悲狀也。又九月爲三秋。《詩·王風》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又四秋。《管子·輕重
【中元】1.指农历七月十五日。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,僧寺作盂兰盆会,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。唐韩鄂《岁华纪丽·中元》:“道门寳盖,献在中元。释氏兰盆,盛於此日。”唐令狐楚《中元日赠张尊师》诗:“偶来人世值中元,不献玄都永日閒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闲话》:“昨夜乃中元赦罪之期,想是赴盂兰会的。”冯至《北游》诗:“清冷的月色使我忽然想起,啊,今天是我忘掉了的中元。”2.称中元节。前蜀花蕊夫人《宫词》之一三一:“法云寺里中元节,又是官家诞降辰。”沈从文《从文自传·一个老战兵》:“这天正是七月十五中元节,我记得分明,
【佳致】1.优美高雅的情趣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:“﹝殷浩﹞作数百语,既有佳致,兼辞条丰蔚,甚足以动心骇听。”《陈书·孝行传·谢贞》:“八岁,尝为《春日闲居》五言诗,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。”明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卷三:“何水部、柳吴兴篇法不足,时时造佳致。”2.美好的景致。宋柳永《剔银灯》词:“如斯佳致,早晚是、读书天气。”元施惠《幽闺记·少不知愁》:“好景须欢会,四时不负佳致。”
【十分】划分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凫氏》:“钟已厚则石,已薄则播……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,以其一为之厚;小钟十分其鉦间,以其一为之厚。”2.犹十成。汉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若臣者,徒观迹於旧墟,闻之乎故老,十分而未得其一端,故不能徧举也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五六回:“徐寧见他又走不动,因此十分中只有五分防他。”3.充分,十足。唐白居易《和<春深>》诗之十四:“何处春深好?春深痛饮家。十分杯里物,五色眼前花。”宋苏辙《书传灯录后》:“若执斧问之而缩颈畏避,则十分凡夫,无足取矣!”元黄庚《江村》诗:“十分春色无人管,半属芦花半蓼花。
【桂魄】指月。唐骆宾王《伤祝阿王明府》诗:“嗟乎,轮销桂魄,驪珠毁贝闕之前,斗散紫氛,龙剑没延平之水。”宋周邦彦《南柯子·咏梳儿》词:“桂魄分餘晕,檀槽破紫心。”明徐渭《宴游西郊》诗:“钩弯迟桂魄,流曲拟兰亭。”《西湖佳话·孤山隐迹》:“缓步六桥;受用荷香十里;情期八月,消磨桂魄三更。”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【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息利切,音泗。《說文》囗,四方也。八,別也。囗中八,象四分之形。又《玉篇》隂數次三也。《正韻》倍二爲四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《又》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有四象,慶元閒知汀州府。又《正字通》今官司文移變四作肆,防詐譌易,非四之本義也。又《集韻》息七切,音悉。關中謂四數爲悉。○按《正字通》云平聲音司,引《樂譜》四五讀司烏,不知此特口變易,非四有司音也。《正字通》誤。
【双】《韻會》雙,俗作双,非。(雙)《唐韻》所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疎江切,音。《說文》隹二枚也。从雔,又持之。《後漢·王喬傳》有雙鳧,從東南飛來。又《玉篇》兩也。《儀禮·聘禮》凡獻執一雙。又《玉篇》偶也。《詩·齊風》冠綏雙止。《箋》五人爲奇,而襄公往從而雙之。又獸名。《山海經》南海之外,赤水之西,流沙之東,有三靑獸相幷,名雙雙。《註》郭璞曰:言體合爲一也。公羊傳所云雙雙而俱至者,蓋謂此也。吳任臣云:獸經曰:文文善呼,雙雙善行。駢志云:雙雙合體,蛩蛩假足。麟書曰:雙雙俱來,孟極是覆。又鳥名。《公羊傳·宣五年》其諸
【蓂荚】中的一种瑞草。它每月从初一至十五,每日结一荚;从十六至月终,每日落一荚。所以从荚数多少,可以知道是何日。一名历荚。《竹书纪年》卷上:“有草夹阶而生,月朔始生一荚,月半而生十五荚;十六日以后,日落一荚,及晦而尽;月小,则一荚焦而不落。名曰蓂荚,一曰歷荚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对俗》:“唐尧观蓂荚以知月。”唐杜审言《晦日宴游》诗:“日晦随蓂荚,春情著杏花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先声》:“请问那几种祥瑞?[屈指介]河出图,洛出书……蓂荚发,芝草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