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想幽期处,还寻北郭生

更想幽期处,还寻北郭生

诗句读音
更想幽期处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gēng|gèngxiǎngyōu qīchǔ|chù
还寻北郭生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二庚
拼音: huán|háixúnběi guōshēng

更想幽期处,还寻北郭生释义
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
【想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悉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寫兩切,音鯗。《說文》冀思也。註希冀而思之也。《後漢·王霸傳》夢想賢士。《晉書·謝安傳》悠然遐想。又《增韻》意之也。物未至而意之也。又《周禮·春官》眡祲掌十輝之灋,以觀妖祥,辨吉凶。十曰想。《註》鄭司農云:想者,輝光也。鄭康成曰:想雜氣有所似,可形想也。《六書精薀》心有所欲而思也。字意从心从相,言有所著也。

【幽期】之期约。《文选·谢灵运<富春渚>诗》:“平生协幽期,沦躓困微弱。”吕延济注:“往时已有幽隐之期,但以沉顿,困於微弱,常不能就。”南朝梁沉约《答沉麟士书》:“冀幽期可託,克全素履。”2.隐秘或幽雅的约会。南朝宋谢灵运《撰征赋》:“石(黄石公)幽期而知贤,张(张良)揣景而示信。”唐杜甫《大云寺赞公房》诗之一:“洞门尽徐步,深院果幽期。”明高启《漫成》诗之二:“已分栖迟不自疑,江边林下儘幽期。”3.指男女间的幽会。唐卢纶《七夕》诗:“凉风吹玉露,河汉有幽期。”

【处】《唐韻》昌與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敞呂切,音杵。《玉篇》居也。《詩·王風》莫或遑處。又止也。《詩·召南》其後也處。 《廣韻》留也,息也,定也。又居室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于時處處。又歸也。《左傳·襄四年》民有寢廟,獸有茂草,各有攸處。又分別也。《晉書·杜預傳》處分旣定,乃啓請伐吳之期。又制也。《晉書·食貨志》人閒巧僞滋多,雖處以嚴,而不能禁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《處子》九篇。《師古註》《史記》云:趙有處子。《廣韻》《風俗通》云:漢有北海太守處興。又州名。《一統志》晉屬永嘉郡,隋置處州。又《廣韻》讀去聲,昌據切。

【还】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又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又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

【北郭】1.古代城邑外城的北部。亦指城外的北郊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:“齐人葬庄公於北郭。”杜预注:“兵死不入兆域,故葬北郭。”汉阮瑀《驾出北郭门行》:“驾出北郭门,马樊不肯驰。”唐李白《送友人》诗:“青山横北郭,白水遶东城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聂小倩》:“﹝寧采臣﹞适赴金华,至北郭,解装兰若。”2.“北郭先生”的省称。借指隐士。清吴伟业林云凤《梅花庵话雨联句》:“北郭余偕隐,东山尔共瞻。”3.复姓。春秋齐有大夫北郭子车。见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。

【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所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師庚切,音甥。《說文》進也。《玉篇》起也。《莊子·外物篇》凡道不欲壅,壅則哽,哽而不止則跈,跈則衆害生。《註》生,起也。又《玉篇》產也。《博雅》人十月而生。《穀梁傳·莊二年》獨隂不生,獨陽不生,獨天不生,三合然後生。又出也。《易·觀卦》上九觀其生,君子無咎。《註》生,猶動出也。又養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五曰生以馭其福。《註》生,猶養也。賢臣之老者,王有以養之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敎訓。又《韻會》死之對也。《孟子》生,亦我所欲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