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余一事犹当勉,读易从今十绝编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更余一事犹当勉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:上二十八獮 拼音: gēng|gèngyúyī shìyóudāng|dàng3 |
读易从今十绝编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: dú|dòuyìcóng jīnshíjué biān |
更余一事犹当勉,读易从今十绝编释义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【一事】事。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:“察於一事,通於一伎者,中人也。”南朝梁萧统《文选序》:“若其纪一事,咏一物,风云草木之兴,鱼虫禽兽之流,推而广之,不可胜载矣。”宋陈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书》:“纲纪总摄,法令明备,郡县不得以一事自专也。”清郑燮《赠博也上人书》诗:“独有老僧无一事,水禽沙鸟听关关。”杨朔《三千里江山》第十三段:“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。”2.同一件事;同一类事。《公羊传·僖公元年》:“此一事也,曷为復言齐师、宋师、曹师?不復言师,则无以知其为一事也。”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:“又见法令决事,轻重不齐,或一事
【犹】《集韻》尤救切,音宥。獸名。(猶)《唐韻》以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夷周切,音由。《說文》玃屬。从犬,酋聲。《集韻》居山中,聞人聲豫登木,無人乃下。世謂不決曰猶豫。或作。《爾雅·釋獸》猶如麂,善登木。《註》健上樹。《禮·曲禮》所以使民決嫌疑,定猶與也。《疏》猶與,二獸,皆進退多疑。人多疑惑者似之,故謂之猶與。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擊其猶猶,凌其與與。又《說文》隴西謂犬子爲猶。又《廣韻》似也。《詩·召南》寔命不猶。《傳》猶,若也。又《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猶。《禮·喪服》兄弟之子猶子也。又《集韻》可止之辭也。《詩·
【当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郞切,黨平聲。《說文》田相値也。从田,尚聲。又《玉篇》任也。《論語》當仁不讓於師。《晉語》夫幸,非福非德不當雍。《註》當,猶任也。又《廣韻》敵也。《禮·王制》次國之上卿,位當大國之中,中當其下,下當其上大夫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傳》學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當。又直也。《禮·內則》妻不在,妾御莫敢當夕。又遇也。《左傳·昭七年》聖人有明德者,若不當世,其後必有達人。《禮·曲禮》當食不歎。又適可也。《易·履卦》夬履貞厲,位正當也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逢滑當公而進。《註》當公
【勉】《唐韻》亡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美辨切,音免。《說文》强也。从力,免聲。《廣韻》勖也,勸也。《增韻》勤也。《禮·表記》使民有所勸勉,愧恥以行其言。又通作免。《前漢·薛宣傳》宣因移書勞免之。又《谷永傳》閔免遁樂。《註》師古曰:閔免,猶黽勉也。
【读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谷切《正韻》杜谷切,音獨。《說文》誦書也。《徐鍇曰》讀猶瀆也。若四瀆之引水也。《詩·鄘風》中冓之言,不可讀也。《毛傳》抽也。《鄭箋》抽猶出也。《朱傳》誦言也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冬讀書,典書者詔之。又樂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疏》《孝經緯》云:祝融之樂曰《屬讀》。又曲名。《唐書·禮樂志》《讀曲》,宋人爲彭城王義康作也。又官名。《唐書·百官志》集賢殿書院有侍讀學士,掌承旨撰集文章,校理經籍。又姓,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大透切,音豆。義同。《周禮·天官·宮正註》鄭司農讀火絕之。《
【易】《唐韻》羊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亦。《說文》蜥易,蝘蜓,守宮也。象形。祕書說:日月爲易,象隂陽也。《易·繫辭》《易》者,象也。《疏》《易》卦者,爲萬物之形象。《又》生生之謂易。《註》隂陽轉易,以成化生。《疏》隂陽變轉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卜》掌三《易》之灋:一曰《連山》,二曰《歸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《註》易者,揲蓍變易之數,可占者也。《孔穎達·周易正義》夫易者,變化之總名,改換之殊稱。《朱子·周易本義》《易》,書名也。其卦本伏羲所畫,有交易、變易之義,故謂之《易》。又《易·乾卦》不易乎世。《註
【从今】从现在起。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先生之寿,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。”宋郭应祥《玉楼春》词:“从今对酒与当歌,空惹离情千万绪。”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三折:“从今经懺无心礼,专听春雷第一声。”杜鹏程《延安人》:“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,是什么模样?”
【十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是執切《集韻》寔入切《正韻》寔執切,音拾。《說文》十,數之具也。一爲東西,丨爲南北,則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數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繫辭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利不十者,不易業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天所不饗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傳》此其與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韻會》令官文書借作拾。又《陸游老學菴筆記》轉平聲,可讀爲諶。白樂天詩:綠浪東西南北路,紅欄三百九十橋。宋文安公宮詞:三十六所春宮館,一一香風送管絃。鼂以道詩:煩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詩。
【绝编】1.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﹝孔子﹞读《易》,韦编三絶。”后因以“絶编”为孔子读《易》的典故。《陈书·周弘正传》:“东鲁絶编之思,西伯幽忧之作,事逾三古,人更七圣。”2.犹绝学。《晋书·皇甫谧传》:“求絶编於天籙,亮我躬之辛苦。”参见“絶学”。3.犹残编。宋张淏《云谷杂记·书侍郎徐公帖后》:“絶编坏简徒自苦,炊沙鏤冰初何功。”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