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脚青原培植久,蓬莱行上最高峰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根脚青原培植久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上四十四有 拼音: gēn jiǎoqīng yuánpéi zhíjiǔ |
蓬莱行上最高峰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péng láiháng|xíngshàng|shǎngzuìgāo fēng |
根脚青原培植久,蓬莱行上最高峰释义
【根脚】根脚”。亦作“根脚”。1.植物或建筑物的根基。引申谓事物的基础,底子。唐李咸用《小松歌》:“庭閒土瘦根脚狞,风摇雨拂精神醒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一二一:“须尽记得诸家説方有箇衬簟处,这义理根脚方牢。”明胡应麟《诗薮·唐下》:“若根脚坚牢,眼目精利,泛取读之,亦足充扩襟灵,赞助笔力。”马烽西戎《吕梁英雄传》第七八回:“孙志强老汉回过头来,摸着上边的一块石头,低声对马区长说:‘这就是碉堡的根脚。’”2.指家世、出身、资历等。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五本第三折:“偏我不如他?我仁者能仁,身里出身的根脚,又是亲上做亲,况
【青原】江西庐山东南。唐耿湋《寄钱起》诗:“青原高见水,白社静逢人。”宋戴复古《汪见可约游青原》诗:“来访青原古钓磯,溪流衮衮濯龙奇。”参见“青洛”。2.绿色原野。宋杨万里《永和遇风》诗:“未嫌春晚不多花,只爱青原緑似瓜。”
【培植】1.栽种培育。《宋史·卢秉传》:“亭沼如爵位,时来或有之;林木非培植根株弗成,大似士大夫立名节也。”王安友《协作》三:“庆山到那菜园上一看,原来许多人正在那里培植地瓜苗子。”2.培养,扶植。宋陆游《谢钱参政启》:“兹盖伏遇某官培植众材,主张公论。”《金史·韩企先传》:“企先为相,每欲为官择人,专以培植奬励后进为己责任。”清薛福成《酌议北洋海防水师章程》:“福建船政有前后学堂,原为培植水师将才而设。”瞿秋白《饿乡纪程》三:“在北京整整的住了四年,虽纯哥是按‘家族的旧道德’培植扶助我,我又被‘新时代的自由神’
【久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舉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已有切,音九。暫之反也。《易·繫辭》恆久也。《中庸》不息則久。《註》久,常於中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乃道,道乃久。又待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四年》士伯曰:寡君以爲盟主之故,是以久子。又《說文》久,从後灸之,象人兩脛,後有距也。引周禮,久諸牆以觀其橈。◎按今《考工記·廬人》作灸,諸牆以眡其橈。註灸,猶柱也。釋文音救。又《儀禮·士喪禮》夏祝鬻餘飯用二鬲,于西牆不羃用疏布久之。《註》久讀爲灸。《疏》灸,塞義,謂直用麤布蓋鬲口爲塞也。又《韻補》叶舉里切,音几。《詩·邶風》何其久也
【蓬莱】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。亦常泛指仙境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自威、宣、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此三神山者,其傅在勃海中。”宋陈师道《晁无咎张文潜见过》诗:“功名付公等,归路在蓬莱。”明王錂《春芜记·说剑》:“他本蓬莱仙种,偶然寄跡人间。”2.蓬蒿草莱。借指草野。《后汉书·文苑传下·边让》:“举英奇於仄陋,拔髦秀於蓬莱。”3.《后汉书·窦章传》:“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,道家蓬莱山。”后因以指秘阁。唐杨炯《登秘书省阁诗序》:“周王羣玉之山,汉帝蓬莱之室。”宋曾巩《送郑州邵资政》诗:“雋游追幙府,高步集蓬
【行】《唐韻》戸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何庚切,音蘅。《說文》人之步趨也。《類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韻會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舉,而後爲行者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堂上謂之行,堂下謂之步。《釋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廣韻》適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韻》路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《註》行,在廟門外之西,爲軷壤,高二寸,廣五寸,輪四尺,設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晉語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書·洪範》我聞在昔,鯀陻洪水,汨其五行。《韻會》五行,運于天地閒,未嘗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廣韻》周有大
【上】〔古文〕丄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亮切,音尙。在上之上,對下之稱。崇也,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天者親上。又《廣韻》君也。太上極尊之稱。《蔡邕·獨斷》上者,尊位所在。但言上,不敢言尊號。又上日。《書·舜典》正月上日。《註》孔氏曰:上日,朔日也。葉氏曰:上旬之日。曾氏曰:如上戊,上辛,上丁之類。又姓。漢上雄,明上觀,上志。又上官,複姓。又《唐韻》時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是掌切,商上聲。登也,升也,自下而上也。《易·需卦》雲上于天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,連步以上。又進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朔
【最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祖外切,音醉。《說文》犯而取也。又《玉篇》聚也。《公羊傳·隱元年》會,猶最也。《註》最,聚也。最之爲言聚,今聚民曰投最。又《廣韻》極也。《史記·周勃世家》攻槐里好畤最。《註》於將率之中功爲最。《後漢·崔寔傳》常爲邊最。《註》最爲第一。又《史記·周勃世家》定上谷十一縣,右北平十六縣,遼西、遼東二十九縣,漁陽二十二縣,最。《註》索隱曰:最,都凡也,謂總舉其攻戰克獲之數也。又《前漢·敘傳》猶無益於殿最。《註》殿,負也。最,善也。《後漢·百官志》卽奏其殿最,而行賞罰。《註》課第長吏不稱職者
【高峰】见“高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