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诚上下通,和如奏笙箫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和如奏笙箫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hé|hè|huó|huò|húrú4shēng xiāo |
公诚上下通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上平一東 拼音: gōng chéngshàng xiàtōng |
公诚上下通,和如奏笙箫释义
【奏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則切,諏去聲。進也,薦也。《書·舜典》敷奏以言。《詩·小雅》以奏膚公。又樂一更端曰奏,故九成謂之九奏。《周禮·春官》九奏乃終,謂之九成。《詩·小雅》樂具入奏。《禮·樂記》節奏合以成文。《註》節謂曲節,奏謂動作。《漢書》作族。《嚴安傳》調五聲,使有節族。又類。《晉法》召王公以一尺奏,王公以下用一尺版。又人臣言事章疏曰奏。《前漢·汲黯傳》上嘗坐武帳,黯前奏事。又與腠通。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載體進奏。《註》奏,謂牲體皮膚之理也。又與輳湊通。《前漢·成帝紀》帝帥羣臣,橫大河
【笙箫】箫。泛指管乐器。唐曹唐《小游仙诗》:“忽闻下界笙簫曲,斜倚红鸞笑不休。”宋张子野《清平乐》词:“曲池斜度鸞桥,西园一片笙簫。”清袁于令《西楼记·砥志》:“那知我粉冷絮尘,脂冻桃花,不理旧时笙簫。”汉
【公诚】诚实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其声教遗言,皆经事综物;公诚之心,形于文墨。足以知其人之意理,而有补於当世。”汉
【上下】和低处;上面和下面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孟子曰:‘水信无分於东西,无分於上下乎?’”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至若春和景明,波澜不惊,上下天光,一碧万顷。”《老残游记》第二回:“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,好似一条粉红绒毯,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,实在奇絶。”2.指天地。《楚辞·天问》:“遂古之初,谁传道之?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”《后汉书·陈宠传》:“方今圣德充塞,假于上下。”李贤注:“上下,天地也。”《南史·宋武帝少帝纪论》:“宋武地非齐晋,众无一旅,曾不浹旬,夷凶剪暴,诛内清外,功格上下。”鲁迅《坟·人之历
【通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東切,統平聲。《說文》達也。《正韻》徹也。《易·繫辭》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。《禮·學記》知類通達。又亨也,順也。《禮·儒行》上通而不困。《註》謂仕則上達乎君,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。《易·節卦》不出戸庭,知通塞也。又暢也。《爾雅》四時和爲通正。《註》通,平暢也。又總也。《禮·王制》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。《註》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,使有十年之餘也。又開也。《前漢·何武傳》通三公官。《註》謂更開置之也。又也。《前漢·夏侯勝傳》先生通正言。《註》謂道之也。又凡人往來交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