弓剑出榆塞,铜椠上蓬山

弓剑出榆塞,铜椠上蓬山

诗句读音
铜椠上蓬山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tóngqiànshàng|shǎngpéng shān
弓剑出榆塞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gōng jiànchūyú sài

弓剑出榆塞,铜椠上蓬山释义

【铜】《唐韻》徒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東切,音同。《說文》赤金也。《本草集解》銅有赤白靑三種。赤銅出川廣雲貴等處,山中土人穴山采礦,鍊取之。白銅出雲南,靑銅出南番。《廣韻》金之一品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凡律度量用銅者,取爲物至精,不爲燥濕寒暑變節,不爲霜露風雨攺形也。又自然銅。一名石髓鉛。又銅靑。《本草集解》銅之精華,卽空綠,以次空靑也。《抱朴子·金丹卷》銅靑塗脚,入水不腐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成九年》執諸銅鞮。《註》銅鞮,晉別縣,在上黨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益州郡銅瀨縣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吳王濞傳》吳有豫章郡銅山。又官名。

【椠】《唐韻》慈染切《集韻》疾染切,上聲。《說文》牘樸也。《徐曰》始削麤樸也。《王充·論衡》斷木爲槧。《釋名》槧,漸也。槧板長三尺,言漸漸然長也。《揚子·法言》叔孫通,槧人也。《西京雜記》揚雄懷鉛提槧,從諸計吏,訪殊方絕俗之語,作方言。又《癸辛雜識》槧古無有也,始於王安石,其後盛行,淳熙閒板幾廢。又《唐韻》才敢切《集韻》在敢切,音嵌。《玉篇》削板牘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七豔切,塹去聲。又《韻會》七廉切,音僉。義同。

【上】〔古文〕丄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亮切,音尙。在上之上,對下之稱。崇也,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天者親上。又《廣韻》君也。太上極尊之稱。《蔡邕·獨斷》上者,尊位所在。但言上,不敢言尊號。又上日。《書·舜典》正月上日。《註》孔氏曰:上日,朔日也。葉氏曰:上旬之日。曾氏曰:如上戊,上辛,上丁之類。又姓。漢上雄,明上觀,上志。又上官,複姓。又《唐韻》時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是掌切,商上聲。登也,升也,自下而上也。《易·需卦》雲上于天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,連步以上。又進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朔

【蓬山】。相传为仙人所居。南朝梁沉约《桐柏山金庭馆碑》:“望玄洲而骏驱,指蓬山而永騖。”唐李商隐《无题》诗:“蓬山此去无多路,青鸟殷勤为探看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栖真》:“旧人重到,蓬山路通。”参见“蓬莱山”。2.官署名。秘书省的别称。唐王勃《上明员外启》:“更掌蓬山之务,麟图缉謚。”《旧唐书·刘子玄传》:“蓬山之下,良直差肩;芸阁之中,英奇接武。”宋陆游《喜杨廷秀秘监再入馆》诗:“公去蓬山轻,公归蓬山重。”参见“蓬莱”。

【弓剑】弓与剑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受弓剑者以袂。”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:“古之兵,弓剑而已矣。”2.指武艺或用武。唐柳宗元《韦道安》诗:“道安本儒士,颇擅弓剑名。”宋叶适《赠李秀才肖舒》诗:“寺传弓剑烟嵐外,门掩诗书浪泊间。”明陈子龙《中都》诗:“涂山弓剑地,千载颂苞桑。”3.传说黄帝骑龙仙去,群臣攀附欲上,致坠帝弓。又黄帝葬桥山,山崩,棺空,唯剑存。见《史记·封禅书》、汉刘向《列仙传·黄帝》。后因以“弓剑”为对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词。《魏书·肃宗纪》:“何图一旦,弓剑莫追,国道中微,大行絶祀。”隋牛弘《隋文帝颂》

【出】《唐韻》赤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尺律切,春入聲。《說文》進也。《廣韻》見也,遠也。《增韻》出入也,吐也,寫也。又生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康公,我之自出。《註》秦康公,晉之甥也。又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。《註》出謂越獄逃亡也。又《增韻》斥也。《正韻》亦作黜絀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尺類切《正韻》蚩瑞切,推去聲。自中而外也。又《正韻》凡物自出,則入聲。非自出而出之,則去聲。然亦有互用者。又叶尺僞切,吹去聲。《詩·小雅》匪舌是出,維躬是瘁。又叶敕律切

【榆塞】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后蒙恬为秦侵胡,辟数千里,以河为竟。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匈奴不敢饮马於河。”后因以“榆塞”泛称边关、边塞。唐骆宾王《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》诗:“边烽警榆塞,侠客度桑乾。”清赵翼《树海歌》:“我行万里半天下,中原尺土皆耕稼。到此奇观得未曾,榆塞邓林詎足亚。”宁调元《秋兴用草堂韵》:“丛祠明灭篝灯火,落日凄凉榆塞笳。”2.指山海关。明夏完淳《大哀赋》:“出榆塞而草黄,坠犂天而云黑。”清顾炎武《永平》诗:“榆塞晚花重发后,滦河秋雁独飞初。”清纳兰性德《念奴娇·宿汉儿村》词:“无情野火,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