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嗟含恨向衡阳,方寸花笺寄沈郎

共嗟含恨向衡阳,方寸花笺寄沈郎

诗句读音
共嗟含恨向衡阳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4|1jiēhánhèn4héngyáng
方寸花笺寄沈郎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fāng cùnhuā jiānjìshěn láng

共嗟含恨向衡阳,方寸花笺寄沈郎释义

【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渠用切,蛩去聲。《說文》同也。从廿卄。《徐曰》廿音入,二十共也,會意。《玉篇》同也,衆也。《廣韻》皆也。《增韻》合也,公也。《禮·王制》爵人于朝,與士共之。《史記·張釋之傳》法者,所與天下共也。又《唐韻》九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容切,音恭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共惟秋法,五始之要。《註》服虔曰:共,敬也。師古曰:共,讀曰恭。又姓。《氏族略》以國爲氏。又地名。《詩·大雅》侵阮徂共。《韻會》阮國之地,在河內共城。又《集韻》古勇切《正韻》居竦切,恭上聲。《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》垂作

【嗟】〔古文〕差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咨邪切,音罝。《玉篇》嗟歎也。《廣韻》咨也。《集韻》一曰痛惜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嗟,也。《釋名》嗟,佐也。言不足以盡意,故發此聲以自佐也。《書·甘誓》王曰:嗟六事之人,予誓告汝。《詩·周南》嗟我懷人。又《齊風》猗嗟昌兮。《疏》猗是心內不平,嗟是口之喑咀,皆傷歎之聲。《禮·檀弓》嗟來食。《廣韻》同。《集韻》本作,亦書作。又《集韻》遭哥切,音。《易·離卦》不鼓缶而歌,則大耋之嗟。《音義》王肅讀遭哥切《阮籍·詠懷詩》李公悲東門,蘇子狹三河。求仁自得仁,豈復歎咨嗟。又《韻會

【含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男切,音涵。《說文》嗛也。《廣韻》銜也。《莊子·馬蹄篇》含哺而熙。又《禮·月令》羞以含桃,先薦寢廟。《註》含桃,櫻桃也。《釋文》含,亦作函。一說鸎鳥所含,故亦名鸎桃。又《正韻》包也,容也。《易·坤卦》含弘光大,品物咸亨。又《文言》含萬物而化光。《書·盤庚》惟爾含德。又《後漢·梁鴻詩》麥含含兮方秀。《註》含含,麥盛貌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胡紺切,涵去聲。《廣韻》本作琀。《集韻》通作唅。《禮·檀弓》邾婁考公之喪,徐君使容居來弔含。《疏》含,以玉實口也。《春秋·文五年》王使榮叔歸

【衡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戸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何庚切,音行。《書·舜典》同律度量衡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衡,平也。所以任權而均物,平輕重也。《荀子·禮論》衡誠懸矣,則不可欺以輕重。又《書·舜典》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《傳》璣衡,王者正天文之器,可運轉者。《漢書註》衡謂渾天儀也。又樓殿邊欄楯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百金之子不騎衡。又勺柄,龍頭也。《周禮·冬官·玉人》大璋、中璋九寸,邊璋七寸,衡四寸。又眉目之閒也。《蔡邕·釋誨》揚衡含笑。《左思·魏都賦》盱衡而誥。又斗之中央也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衡殷南斗。又橫也。《前漢·法志》

【阳】與陽同。見《字彙補》字註。(陽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與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余章切《正韻》移章切,音羊。《玉篇》營天功,明萬物謂之陽。《說文》高明也。又日也。《詩·小雅》湛湛露斯,匪陽不晞。《傳》陽,日也。《左傳·文四年》天子當陽。《禮·祭義》殷人祭其陽。《註》陽謂日中時也。《孟子》秋陽以暴之。又《楚辭·遠遊》集重陽,入帝宮。《註》積陽爲天,天有九重,故曰重陽。又《玉篇》雙也。又月建。《爾雅·釋天》十月爲陽。《詩·小雅》歲亦陽止。又《爾雅·釋天》春爲靑陽。《註》氣淸而溫陽。又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癸曰昭陽。又五月

【方寸】一寸。极言矮小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不揣其本,而齐其末,方寸之木,可使高於岑楼。”2.一寸见方。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“视方寸於牛,不知其大於羊;总视其体,乃知其大相去之远。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诺皋记上》:“有山蜘蛛垂丝如疋布,将及旻,旻引弓射杀之,大如车轮。因断其丝数尺,收之。部下有金创者,剪方寸贴之,血立止也。”宋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卷十五:“《吴书》亦云,‘方围四寸’,则知秦璽方寸耳。”3.指心。脑海。唐刘知几《史通·自叙》:“始知流俗之士,难与之言。凡有异同,蓄诸方寸。”参见“方寸心”。4.心绪;心

【花笺】精致华美的笺纸。南朝陈徐陵《<玉台新咏>序》:“三臺妙迹,龙伸蠖屈之书;五色花笺,河北、胶东之纸。”宋孙光宪《河传》词:“襞花笺,艳思牵,成篇。”徐迟《财神和观音》:“他接过了稿纸来,那是他自己的造纸厂为他特制的花笺,上面的花纹是他自己的印制处给制版的。”花牋:精致华美的笺纸。唐黄滔《秋色赋》:“潘岳乃惊素髮,感流年,抽綵笔,叠花牋。”唐王建《宫词》之五:“内人对御叠花牋,绣坐移来玉案边。”

【寄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義切《正韻》吉器切,音記。《說文》托也。《增韻》寓也。《周語》國無寄寓。《註》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。又《齊語》管子曰:作內政而寄軍令焉。又《廣韻》附也。《增韻》傳也。《禮·王制》東方曰寄。《註》東方通言之官,謂傳寄東方之言也。又郊遂寄棘,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。又《史記·酷吏傳》請寄無所聽。《註》請寄,猶囑托也。又寄生,草名。又寄居,小蟹名。

【沈郎】1.指南朝梁沉约。亦借指腰肢瘦损之义。南唐李璟《浣溪沙》词之三:“风压轻云贴水飞,乍晴池馆燕争泥。沉郎多病不胜衣。”明夏完淳《杨柳怨和钱大揖石》:“酒杯千古思陶令,腰带三围恨沉郎。”清孙枝蔚《同邓孝威饮钱山铭广文斋中》诗:“沉郎初病起,郑老况官贫。”参见“沉腰”。2.指晋沉充。参见“沉郎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