狗窦号光逸,渔阳裸祢衡

狗窦号光逸,渔阳裸祢衡

诗句读音
狗窦号光逸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入五質
拼音: gǒu dòu4|2guāngyì
渔阳裸祢衡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二庚
拼音: yúyángluǒmíhéng

狗窦号光逸,渔阳裸祢衡释义

【狗窦】狗洞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夫口无毛者,狗竇也。”《晋书·光逸传》:“逸便於户外脱衣露头於狗竇中窥之而大叫。”唐皮日休《鲁望读<襄阳耆旧传>见赠五百言次韵》:“甘穷卧牛衣,受辱对狗竇。”2.戏称齿缺状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张吴兴年八岁亏齿,先达知其不常,故戏之曰:‘君口中何为开狗竇?’张应声答曰:‘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。’”宋辛弃疾《卜算子·齿落》词:“已闕两边厢,又豁中间箇。説与儿曹莫笑翁,狗竇从君过。”3.比喻坏人聚居之处。欧阳山《苦斗》五九:“如今只要定个日期,冲进那稽查站里面,杀他一个

【号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同號。詳虍部號字註。(號)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胡刀切《集韻》乎刀切,音豪。大呼也。《詩·大雅》式號式呼。《小雅》載號載呶。《傳》號呶,號呼讙呶也。又哭也。《易·同人》先號咷而後笑。《周語》夫婦哀其夜號也。而取之以逃于褒。又雞鳴也。《晉書·律歷志》雞始三號。又《廣韻》胡到切,音号。名號也。《公羊疏》春秋貴賤不嫌同號。《註》通同號稱也。《白虎通》春秋傳曰:王者受命于王,必擇天下之美號,以爲號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祝》掌辨六號。《註》號謂尊其名,更爲美稱。又《夏官·大司馬》家以號名。《

【光】〔古文〕炗《唐韻》古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姑黃切,廣平聲。《說文》从火在人上。本作灮,今作光。《徐曰》光明意也。《易·需卦》有孚光亨。《程傳》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。《正韻》輝光,明耀華彩也。又《集韻》太歲在辛曰重光。又諡法,能紹前業曰光。又姓。《廣韻》田光後,秦末子孫避地,以光爲氏。晉有光逸。又《集韻》古曠切,廣去聲。飾色也。或作。

【逸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夷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弋質切,音佚。《廣韻》失也,過也。《書·盤庚》予亦拙謀作乃逸。《註》過失也。又《廣韻》奔也,縱也。《左傳·成二年》馬逸不能止。又《成十六年》乃逸楚囚。《註》縱之也。又《正韻》隱也,遁也。《論語》舉逸民。又逸逸,往來次第也。《詩·小雅》舉醻逸逸。又《韻會》通作佚。《孟子》遺佚而不怨。又與軼通。《史記·管晏傳》贊論其軼事。

【渔】《唐韻》語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牛居切,音魚。《說文》捕魚也。《易·繫辭》以佃以漁。又侵取無擇曰漁。《禮·坊記》諸侯不下漁色。《註》漁色,取象捕魚,然中網取之,是無所擇。又或作。《周禮·天官》人掌以時。又水名,在漁陽。《水經注》漁水,出縣東南。又姓,宋漁仲脩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牛據切,音御。義同。 《韻會》本作。《徐曰》从二魚,魚多也。篆文从省。

【阳】與陽同。見《字彙補》字註。(陽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與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余章切《正韻》移章切,音羊。《玉篇》營天功,明萬物謂之陽。《說文》高明也。又日也。《詩·小雅》湛湛露斯,匪陽不晞。《傳》陽,日也。《左傳·文四年》天子當陽。《禮·祭義》殷人祭其陽。《註》陽謂日中時也。《孟子》秋陽以暴之。又《楚辭·遠遊》集重陽,入帝宮。《註》積陽爲天,天有九重,故曰重陽。又《玉篇》雙也。又月建。《爾雅·釋天》十月爲陽。《詩·小雅》歲亦陽止。又《爾雅·釋天》春爲靑陽。《註》氣淸而溫陽。又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癸曰昭陽。又五月

【裸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郞果切《集韻》魯果切,音卵。赤體。《說文》袒也。《孟子》雖袒裼裸裎於我側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曹共公聞其騈脅,欲觀其裸。《魏志·裴松之註》襧衡爲漁陽摻撾,不易衣,吏呵之,衡乃脫衣裸身爲之。又人曰裸蟲。《晉書·五行志》裸蟲,人類,而人爲之王。又川名。《述異記》桂林東南邊海有裸川。《桓譚·新論》呈衣冠于裸川。又海上有裸人鄕。又館名。《拾遺記》靈帝初起裸遊館千閒。 《韻會》作,別作倮臝儽。

【祢】《集韻》乃禮切,音。《揚雄·蜀都賦》宗厥祖祢。《字彙補》同禰。(禰)《廣韻》奴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乃禮切《正韻》乃里切,音瀰。《說文》親廟也。《增韻》父廟曰禰。《公羊傳·隱元年秋七月註》生稱父,死稱考,入廟稱禰。《疏》禰字示旁爾,言雖可入廟是神示,猶自最近於已,故曰禰。又行主亦曰禰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其在軍則守於公禰。《註》公禰,行主也,行以遷主言禰,在外親也。又地名。《詩·邶風》飮餞于禰。又姓。魏禰衡。○按公禰,註疏讀如字,不必依澔讀作祧,《字彙》乃據此入蕭韻,非也。

【衡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戸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何庚切,音行。《書·舜典》同律度量衡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衡,平也。所以任權而均物,平輕重也。《荀子·禮論》衡誠懸矣,則不可欺以輕重。又《書·舜典》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《傳》璣衡,王者正天文之器,可運轉者。《漢書註》衡謂渾天儀也。又樓殿邊欄楯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百金之子不騎衡。又勺柄,龍頭也。《周禮·冬官·玉人》大璋、中璋九寸,邊璋七寸,衡四寸。又眉目之閒也。《蔡邕·釋誨》揚衡含笑。《左思·魏都賦》盱衡而誥。又斗之中央也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衡殷南斗。又橫也。《前漢·法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