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帆瞥过荆州岸,认得瞿塘急浪声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认得瞿塘急浪声 | 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rèn deqú tángjílàngshēng |
| 孤帆瞥过荆州岸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去二十八翰 拼音: gū fānpiēguò|guo|guōjīng zhōuàn |
孤帆瞥过荆州岸,认得瞿塘急浪声释义
【认得】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。唐刘禹锡《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》诗:“莫言堆案无餘地,认得诗人在此间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十二回:“好汉既然认得洒家,便还了俺行李,更强似请吃酒。”曹禺《雷雨》第四幕:“你们走吧,我不认得你们。”参见“认识”。2.记得。宋苏轼《水调歌头》词:“长记平山堂上,欹枕江南烟雨,渺渺没孤鸿。认得醉翁语:‘山色有无中。’”宋辛弃疾《八声甘州》词:“想今年燕子,依然认得,王谢风流。”
【瞿塘】见“瞿唐峡”。
【浪】《廣韻》魯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盧當切《正韻》魯堂切,音郞。滄浪,水名。《水經注》水出荆山,東西流爲滄浪之水。又康浪,水名。《廣輿記》在靑州臨湽。又浪浪,流貌。《屈原·離騷》霑余襟之浪浪。又聊浪,放蕩貌。《揚雄·羽獵賦》聊浪乎宇內。又浶浪,驚擾貌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樛蓼浶浪。又博浪,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河南陽武縣有博浪沙。又樂浪,漢郡名,卽古朝鮮國。又莊浪,縣名,屬平凉府。又《唐韻》來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宕切,音閬。波也。水激石遇風則浪。又鼓也。《孔稚圭北山移文》浪栧上京。又謔浪,不敬也。《詩·邶
【声】《字彙》同。《正字通》俗聲字。(聲)〔古文〕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書盈切《正韻》書征切,聖平聲。《說文》音也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傳》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《註》聲謂樂也。又凡響曰聲。《張載·正蒙》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。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。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又聲敎。《書·禹貢》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樹之風
【孤帆】一张船帆。也指孤单的船只。南朝梁简文帝《与刘孝绰书》:“夕鸟归林,悬孤帆而未息。”唐李白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诗:“孤帆远影碧空尽,惟见长江天际流。”唐张籍《相和歌辞·贾客乐》诗:“秋江初月猩猩语,孤帆夜发满湘渚。”元鲜于必仁《普天乐·潇湘八景》曲之五:“潮平远水宽,天阔孤帆瘦。”明王世贞《鸣凤记·邹林会试》:“倚楼谩把长江盼,渐远孤帆欲断魂。”
【瞥】《唐韻》普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匹蔑切,音撆。《說文》過目也。一曰財見也。《徐曰》瞥然暫見也。《張衡·思賦》遊麈外而瞥天。《梁書·王筠傳》余少好書,雖偶見瞥觀,皆卽疏記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無耳,而目不可以瞥,精於明也。《註》瞥之則見也。又《說文》目翳也。又《廣韻》普滅切,篇入聲。又《集韻》必列切,音。又普吠切,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必袂切,音蔽。瞖也。又叶匹昧切,音配。《馬融·廣成頌》投殳狂擊,頭陷顱碎,獸不得猭,禽不得瞥。 《說文》本作瞥。《集韻》亦作覕。
【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臥切,戈去聲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韻》超也。《易·繫辭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。《禮·檀弓》過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記·贾生傳》自以爲過之,今不及也。又過失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宥過無大。《註》過者,不識而誤犯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俱去細過,偕歸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誅,以馭其過。又責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聞大王有意督過之。又卦名。易大過,小過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禾切,音戈。《廣韻》經也。《書·禹貢》東過洛汭,北過洚水。又過所也。《釋名》過
【荆州】1.古“九州”之一。在荆山、衡山之间。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;汉末以后辖境渐小。东晋定治江陵(现属湖北),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。明清置府,后废。《书·禹贡》:“荆及衡阳惟荆州。”参阅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七八、《嘉庆一统志》卷三四四。2.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,为时人所推重,称韩荆州。见唐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。后因以“荆州”称己所推重之士。明章懋《与张都运吉》书:“愿识荆州,为日久矣!”参见“识荆”。
【岸】《唐韻》五旰切《集韻》魚旰切《韻會》疑旰切《正韻》魚幹切,音犴。《說文》水厓而高者。《爾雅·釋地》望厓洒而高岸。《註》厓峻而水深曰岸。《詩·衞風》淇則有岸。《小雅》高岸爲谷。又階也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襄岸夷塗。《註》襄,高也。岸,殿階也。又魁岸,雄傑也。《前漢·江充傳》爲人魁岸。《註》岸者,有廉稜如崖岸形。《唐書·宦者傳》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。又道岸。《詩·大雅》誕先登于岸。《註》道之極至處也。又露額曰岸。《後漢·馬援傳》帝岸幘見援。又獄名。《詩·小雅》宜岸宜獄。《註》鄕亭之繫曰岸,朝廷曰獄。韓詩作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