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国岂乔木,遂应人与同
故国岂乔木,遂应人与同释义
【遂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徐醉切,音穟。《廣韻》達也。《禮·月令》慶賜遂行,毋有不當。《註》言通達施行,使之周徧也。《前漢·王陵傳》上佐天子理隂陽,下遂萬物之宜。又進也。《易·大壯》不能退,不能遂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顯忠遂良。《註》良則進之也。又成也,從志也。《禮·月令》百事乃遂。《註》遂,猶成也。《詩·衞風》言旣遂矣。又稱也。《詩·曹風》不遂其媾。又竟也。《前漢·平傳》吾聞先生事魏不遂。又盡也。《禮·曲禮》有後入者,闔而勿遂。《註》遂,闔之盡也。又《正韻》因也,兩事相因而及也。《詩·邶風》問
【应人】顺应人;应和人。语出《易·兑》:“顺乎天而应乎人。”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楚庄王》:“制为应天改之,乐为应人作之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明雩》:“夫人不能以行感天,天亦不随行而应人。”
【与同】1.与之相同。《诗·邶风·旄丘》:“叔兮伯兮,靡所与同。”郑玄笺:“卫之诸臣行如是,不与诸伯之臣同。”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:“故圣主者,举贤以立功。不肖主举其所与同。”2.犹同。谓与人一齐。元高文秀《遇上皇》第四折:“寡人带酒,与同二人欲要起身,被店主人家扯住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六七回:“却説关胜与同宣赞、郝思文,引领五千军马接来,相近凌州。”
【故国】历史悠久的国家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所谓故国者,非谓有乔木之谓也,有世臣之谓也。”2.已经灭亡的国家;前代王朝。南唐李煜《虞美人》词:“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”宋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词:“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髮。”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卷三:“﹝南宋遗民词﹞多悽惻伤感,不忘故国。”3.本国;祖国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昔者,柳下惠吏於鲁,三黜而不去。或谓之曰:‘可以去。’柳下惠曰:‘苟与人之异,恶往而不黜乎?犹且黜乎,寧於故国尔。’”南朝梁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:“见故国之旗鼓,感平生
【岂】《廣韻》袪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幾切,音。《說文》還師振旅樂也。又欲也,登也。《徐曰》今借此爲語詞。《玉篇》安也,焉也。《廣韻》曾也。《增韻》非然之辭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怨豈在明。《詩·召南》豈不夙夜。《傳》豈不,言有是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可亥切,音鎧。與凱愷通。軍勝之樂也。又樂也,和也。○按經傳凱歌、凱風、愷悌、樂愷皆借豈。古凱、愷、豈音義通,今分爲二。 《字彙》〈山下一〉从耑省。〈口下丷一〉从豆省。俗作山頭,非。《同文舉要》豈同剴,亦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還師振樂也。〕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。 考證:
【乔木】1.高大的树木。《诗·周南·汉广》: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。”唐张乔《题友人林斋》诗:“乔木带凉蝉,来吟暑雨天。”郭沫若《芍药及其他·影子》:“我手栽的那株大山朴,怕已经长成乔木了。”2.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所谓故国者,非谓有乔木之谓也,有世臣之谓也。”赵岐注:“所谓是旧国也者,非但见其有高大树木也,当有累世修德之臣,常能辅其君以道,乃为旧国可法则也。”后因以“乔木”为形容故国或故里的典实。《文选·颜延之<还至梁城作>》诗:“故国多乔木,空城凝寒云。”李善注:“《论衡》曰:‘观乔木,知旧都。’”明高攀龙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