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口子真正忆汝,岸高瀼滑限西东
| 诗句 | 读音 | 
|---|---|
| 岸高瀼滑限西东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àngāoráng|nǎnghuáxiànxī dōng | 
| 谷口子真正忆汝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:上八語 拼音: 3kǒu zizhēn zhèngyìrǔ | 
谷口子真正忆汝,岸高瀼滑限西东释义
【岸】《唐韻》五旰切《集韻》魚旰切《韻會》疑旰切《正韻》魚幹切,音犴。《說文》水厓而高者。《爾雅·釋地》望厓洒而高岸。《註》厓峻而水深曰岸。《詩·衞風》淇則有岸。《小雅》高岸爲谷。又階也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襄岸夷塗。《註》襄,高也。岸,殿階也。又魁岸,雄傑也。《前漢·江充傳》爲人魁岸。《註》岸者,有廉稜如崖岸形。《唐書·宦者傳》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。又道岸。《詩·大雅》誕先登于岸。《註》道之極至處也。又露額曰岸。《後漢·馬援傳》帝岸幘見援。又獄名。《詩·小雅》宜岸宜獄。《註》鄕亭之繫曰岸,朝廷曰獄。韓詩作
【高】《廣韻》古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勞切,音羔。《說文》崇也。象臺觀高之形。从冂口。與倉舍同意。《易·繫辭》高以,貴賤位矣。《註》高謂天體也。《又》崇高莫大乎富貴。又《史記·高祖紀註》張晏曰:禮諡法,無高以爲功,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,故特起名焉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沛郡高縣。又姓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傳》高柴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号切,音誥。度高曰高。《左傳·隱元年·都城過百雉註》一雉之牆,長三丈,高一丈。《釋文》高,古報反。又如字。又叶居侯切,音鉤。《柳宗元·柳評事墓銘》柳侯之分,在北爲高,充于史氏,世相重侯
【瀼】《唐韻》汝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如陽切,音穰。露濃貌。《詩·小雅》零露瀼瀼。通作。又《集韻》奴當切,音囊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汝兩切,音壤。水淤也。《前漢·溝恤志》杜欽曰:來春必羨溢,有塡淤反瀼之害。或从土作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乃朗切《正韻》乃黨切,音曩。水流貌。《木華·海賦》涓流泱瀼。又水名。《寰宇記》夔州大昌縣西有千頃池,水分三道,一道南流,爲奉節縣西瀼水。又溪名。《廣輿記》唐元結僦居瑞昌之瀼溪上。又《集韻》思將切,音襄。水貌。通作蘘。又人切,音讓。義同。又《木華·海賦》瀼瀼溼溼。《註》瀼瀼,水光開
【滑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戸八切,音猾。《說文》利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食醫》調以滑甘。《疏》滑者,通利往來。所以調和五味。又澾也。《杜甫詩》霜濃木石滑。又州名。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滑州,隋東郡,武德元年改爲滑州。又水名。《山海經》求如之山,滑水出焉。又《廣輿記》滑河,經滑縣北而東,滑最大,自洛以西,百水皆會於滑。又古國名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虞虢焦滑。又鄭地名。《春秋·莊三年》公次子滑。又珠名。《沈懷遠·南越志》走珠之次爲滑珠。又姓,漢滑興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忽切,音骨。亂也。《晉語》
【限】《廣韻》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下切,音硍。《說文》阻也。《玉篇》界也,度也,齊也。《易·艮卦》九三艮其限。《註》限,身之中也。三當兩象之中,故曰艮其限。《戰國策》南有巫山黔中之限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室廬輿服,僭於上無限度。又《說文》一曰門榍也。《玉篇》閾也。《廣韻》與通,門閾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魚懇切,音峎。《集韻》切急意也。又《韻會小補》胡艮切,音恨。《釋名》艮,限也。時未可聽物生,限止之也。又叶胡蹇切,音峴。《顏延之·陶潛誄》度量難鈞,進退可限。長卿棄官,稚賔自免。又叶形甸切,音現。《蘇轍·送孫
【西东】1.西方和东方。汉焦赣《易林·随之兑》:“两心不同,或欲西东。明论终始,莫适所从。”宋苏轼《虔州八境图》诗:“山水照人迷向背,只寻古塔认西东。”2.用为偏义复词,指西方。唐聂夷中《题贾氏林泉》诗:“只虑迷所归,池上日西东。”3.泛指四方,无定向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。”裴駰集解引孟康曰:“怵,为利所诱怵也;迫,迫贫贱,东西趋利也。”唐孟郊《过分水岭》诗:“十步九举轡,迴环失西东。”宋范成大《钓池口阻风》诗:“回风打船失西东,柁痴櫓弱无适从。”4.指酒杯。宋赵长卿《朝中措》词:“此去
【谷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祿切,音穀。《說文》泉出通川爲谷。从水半見,出於口。《韻會》兩山閒流水之道也。《爾雅·釋水》水注谿曰谷。《疏》謂山谷中水註入谿也。《易·井卦》井谷射鮒。《註》谿谷出水,從上注下。《公羊傳·僖三年》桓公曰:無障谷。《註》水注川曰谿,注谿曰谷。《禮·祭法》山林、川谷、丘陵,民所取財用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。又谷水。《管子·度地篇》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,命曰谷水。又暘谷,日所出處。昧谷。日所入處。《書·堯典》分命羲仲宅嵎夷,曰暘谷。分命和仲宅西,曰
【口子】唐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口子鬱郁,鼻似薰穿,舌子芬芳,颊疑钻破。”柔石《人间杂记》:“一个穷孩子,睡倒在路边……有时,虽眨眨地向环立在他四周的群众一眼,好似代替他已经不能说话的口子求乞一般。”2.身体或物体的表层破裂的地方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一回:“咱们内厨房的老尤擦刀来着,手上拉了个大口子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六三:“他的小干脸上碰青了好几块,袍子的后襟扯了一尺多长的大口子。”权宽浮《牧场雪莲花》:“割破了自己的手事小,要是把羊剌一道口子,那就要了我老梁的命了。”3.指山谷、堤岸等的大的豁口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
【真正】1.真实的,名实相符的。汉王充《论衡·无形》:“假使之然,蝉娥之类,非真正人也。”《北史·崔浩传》:“妄语者多,真正者少。”明李贽《复麻城人书》:“以此见真正高阳酒徒之能知人下士,识才尊贤又如此。”秦牧《面包和盐》:“只有群众,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。”2.端正;纯正。《后汉书·许劭传》:“陶恭祖外慕声名,内非真正。”3.借指心地正直的人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刺骄》:“訕毁真正,中伤非党。”4.确实。明李贽《复邓石阳书》:“吾谓真正能接赵老之脉者,意者或有待於兄耳。”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六回:“你老先生竟能立志戒
【忆】《廣韻》於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乙力切《正韻》伊昔切,音抑。念也,思也,記也。《古詩》下有長相憶。 《增韻》古作意,誤。
【汝】《唐韻》人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忍與切,音茹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弘農盧氏,還歸山東入淮。《水經》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鄕西天息山。《酈道元注》今汝水出魯陽縣之大盂山黃柏谷,至原鹿縣,南入於淮,謂之汝口。側有汝口戍,淮汝之交會也。《春秋釋例》汝水至汝隂褒信縣入淮。《詩·周南》遵彼汝墳。又州名。《廣韻》春秋時爲王畿及鄭楚之地。左傳,楚襲梁,及霍,漢爲梁縣,後魏屬汝北郡,隋移于陸渾縣北,遂攺爲汝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河南州,西有臨汝城古蹟。又汝寧,郡名。《廣輿記》秦屬潁川,漢曰汝南,元曰汝寧郡,有汝陽縣。又姓。《書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