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得蒋山关,呼唤不回,牢笼不住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过得蒋山关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guò|guo|guōdé|děi|dejiǎng shānguān |
呼唤不回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五灰 拼音: hū huànbù|fǒuhuí |
牢笼不住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拼音: láo lóngbú zhù |
过得蒋山关,呼唤不回,牢笼不住释义
【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臥切,戈去聲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韻》超也。《易·繫辭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。《禮·檀弓》過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記·贾生傳》自以爲過之,今不及也。又過失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宥過無大。《註》過者,不識而誤犯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俱去細過,偕歸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誅,以馭其過。又責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聞大王有意督過之。又卦名。易大過,小過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禾切,音戈。《廣韻》經也。《書·禹貢》東過洛汭,北過洚水。又過所也。《釋名》過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【蒋山】即钟山。又名紫金山,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。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,三国吴孙权为立庙于钟山,因改称蒋山。见《初学记》卷八引《丹阳记》。
【关】《唐韻》古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姑還切,音瘝。《說文》以木橫持門戸也。《韻會》要會也。又《玉篇》扃也。《正韻》塞門也,門牡也。又關津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關》司關掌國貨之節。以聮門市。《註》界上之門也。《禮·王制》關譏而不征。《易·復卦》先王以至日閉關。又墓門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及墓,嘑啓關陳車。《註》關,墓門也。又《集韻》通也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關石和鈞。《疏》關通衡石之用,使之和平。《易·同人註》雖是同人卦下之辭,不關六二之義。又《韻會》關,所以閉也。《楚辭·招魂》虎豹九關。《註》使神虎豹,執其關
【呼唤】1.呼叫;喊叫。明凌濛初《北红拂》第一出:“门儿锁着,待俺呼唤咱。”茅盾《陀螺》:“三五个一队的小姑娘……互相呼唤,象归巢的小鸟儿。”2.召唤,差使。《敦煌变文集·伍子胥变文》:“﹝伍子胥﹞治国三年……三教并兴,城门不闭。更无呼唤,无摇(徭)自治。”宋周煇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驾幸江上……亦尝呼唤至北内御厨,主者遣询乡里。”明顾起元《客座赘语·铺行》:“两县思以应上司之急,乃籍其人於官,以备呼唤。”鲁迅《故事新编·理水》:“大家一早就把他拖起来,就在岸上听呼唤。”3.称谓;称呼。《朱子语类》卷七二:“沉存中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回】《唐韻》戸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隈切,音洄。《說文》从囗,中象回轉之形。《徐鍇曰》渾天之氣,天地相承。天周地外,隂陽五行,回轉其中也。又《說文》邪也,曲也。《詩·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《禮·禮器》禮飾回,增美質,措則正,施則行。又《正韻》返也。《後漢·蔡邕傳》回途要至,俯仰取容。又《廣韻》違也。《詩·大雅》求福不回。《又》徐方不回。《註》回猶違也,言不違命也。又《詩·大雅》昭回于天。《註》昭,明。回,旋也。又屈也。《後漢·盧植傳》可加赦恕申宥回枉。《又》抗議不回。又徘回。《說文》徘徊本作裵回。
【牢笼】1.包罗;容纳。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牢笼天地,弹压山川,含吐阴阳,伸曳四时,纪网八极,经纬六合。”唐刘知几《史通·人物》:“既而孟坚勒成《汉书》,牢笼一代。”明王世贞《艺苑卮言》卷一:“作赋之法,已尽长卿数语,大抵包蓄千古之材,牢笼宇宙之态。”鲁迅《坟·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》:“而这四种定法,也就牢笼了后来的许多拟作了。”2.犹掩盖,盖过。《周书·王褒庾信传论》:“唯王襃、庾信奇才秀出,牢笼於一代。”3.笼络;罗致。唐玄宗《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》:“英髦既包括,豪杰自牢笼。”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慈恩寺
【不住】;不断。南朝梁沉约《千佛颂》:“不常不住,非今非昔。”唐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诗:“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”宋岳飞《小重山》词:“昨夜寒蛩不住鸣,惊回千里梦,已三更。”茅盾《小巫》:“菱姐看见老爷脸上有点喜色,不住的点头。”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目的没有实现。鲁迅《故事新编·补天》:“﹝伊﹞疑心这东西就白薯似的原在泥土里,禁不住很诧异了。”艾蕉《雨》:“母亲忍不住了,连忙帮女儿脱下了湿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