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人分符刺苕水,东游历遍溪山美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故人分符刺苕水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gù rénfēn fúcì|cītiáo shuǐ |
东游历遍溪山美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上五旨 拼音: dōngyóu lìbiàn11měi |
故人分符刺苕水,东游历遍溪山美释义
【故人】1.旧交;老友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夫子出於山,舍於故人之家。”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公之所以得无死者,以綈袍恋恋,有故人之意,故释公。”唐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:“劝君更尽一盃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二:“在往常,开学的日子正像家庭中的节日,大家可以会见一个暑天未见面的故人。”2.古人;死者。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十一章二:“复员后张季鸾却成了故人了。”3.对门生故吏的自称。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,謁见,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。震曰:‘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’”
【分符】王封官授爵,分与符节的一半作为信物。唐孟浩然《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》诗:“述职抚荆衡,分符袭宠荣。”明张凤翼《红拂记·传奇大意》:“到海上坐展雄图,功成日同归完聚,列土分符。”清吴伟业《赠家园次湖州守五十韵》:“乞外名都重,分符宠命仍。”
【刺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七賜切《正韻》七四切,此去聲。《說文》刺,直傷也。从刀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刺,殺也。《春秋·僖二十八年》公子買戍衞,不卒戍刺之。《公羊傳》刺之者何,殺之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庶人則曰刺草之臣。《註》刺猶剗除之也。又《前漢·郊祀志》刺六經中作王制。《註》刺,采取之也。又《廣韻》針刺也。以針黹物曰刺。又《韻會》棘芒也。又《釋名》書姓名於奏白曰刺。《後漢·禰衡傳》建安初游洛下,始達穎川,隂懷一刺,旣而無所之,至刺字漫滅。又《詩·大雅》天何以刺。《毛傳》刺,責之。又《周禮·秋官》司刺掌三刺
【苕水】1.水名。在今陕西省境内。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龙首之山,其阳多黄金,其阴多铁,苕水在焉。东南流注于涇水,其中多美玉。”2.水名。在今浙江省境内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浮玉之山……苕水出于其阴,北流注入具区,其中多鮆鱼。”唐灵一《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》诗:“苕水滩行浅,潜州路渐深……不知天目下,何处是云林。”宋苏轼《表忠观碑》:“天目之山,苕水出焉。龙飞凤舞,萃於临安。”参见“苕溪”。
【东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德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都籠切,音蝀。《說文》動也。陽氣動,于時爲春。《書·堯典》平秩東作。《孔傳》歲起於東,而始就耕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東方木也,其帝太皡。又《史記·曆書》日起於東,月起於西。《鄭樵·通志》日在木中曰東,在木上曰杲,在木下曰杳。木,若木也,日所升降。又《詩·大雅》東有啓明。又《爾雅·釋地》東至于泰遠。又姓。《聖賢羣輔錄》舜友東不訾。又叶當經切,音丁。《詩·小雅》念我土宇,我生不辰。逢天僤怒,自西徂東。又叶都郞切,音當。《楊泉·蠶賦》粵召僕夫,築室于旁。于旁伊何,在庭之東。
【游历】;漫游。南朝宋谢灵运《撰征赋》:“发卞口而游歷,迄西山而弭轡。”宋史达祖《喜迁莺·元宵》词:“旧情拘未定,犹自学,当年游歷。”清顾炎武《赠钱行人邦寅》诗:“南徐游歷地,儻有和歌辰。”马南邨《燕山夜话·从慧深的国籍说起》:“在他游历美洲的时候,那个大陆上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触佛教。”1.到远地游览;周游考察。《晋书·王献之传》:“闻顾辟疆有名园,先不相识,乘平肩舆逕入,时辟疆方集宾友,而献之游歷既毕,傍若无人。”唐白居易《游石门涧》诗:“自从东晋后,无復人游歷。”明高启《锺山云霁图》诗:“昔年游歷处,今向画中看
【遍】《廣韻》與徧同。詳彳部徧字註。
【溪】《廣韻》苦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奚切。與谿同。《說文》山瀆無所通者。又水註川曰谿。 《廣韻》或作磎。
【山】《廣韻》所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師閒切《正韻》師姦切,與刪音同。《說文》山宣也。宣氣散生萬物,有石而高也。《徐曰》象山峰起之形。《釋名》山,產也。產萬物者也。《易·說卦》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。《書·禹貢》奠高山大川。《爾雅·釋山》河南華,河西嶽,河東岱,河北恆,江南衡,《周禮》謂之鎮。《鄭註》鎮名山安地德者也。又《山海經》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。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。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,今隴西甘肅玉門外,其地也。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,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。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,則禹貢
【美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無鄙切,音眯。《說文》甘也。从羊从大。羊在六畜,主給膳也。美與善同意。《註》羊大則美,故从大。《五經文字》从犬从火者,譌。《詩·召南·甘棠序》美召伯也。《疏》善者言美,惡者言刺。又《廣韻》好色。《詩·邶風》匪女之爲美。《傳》非爲其徒說美色而已。又《正韻》嘉也,好也。又《韻補》叶明祕切。《劉向·九歎》揚精華以眩耀兮,芬郁渥而成美。結桂樹之旖旎兮,紉荃蕙與辛夷。夷音異。 《玉篇》或作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