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元不贵多技,大道由来常简易

古人元不贵多技,大道由来常简易

诗句读音
大道由来常简易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
拼音: dà dàoyóu lái2jiǎn yì
古人元不贵多技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
韵脚:上四紙
拼音: gǔ rényuánbù|fǒuguìduō4

古人元不贵多技,大道由来常简易释义

【大道】的道路。《列子·说符》:“大道以多歧亡羊,学者以多方丧生。”汉班昭《东征赋》:“遵通衢之大道兮,求捷径欲从谁?”郭小川《乡村大道》诗:“乡村大道呵,我爱你的长远和宽阔。”2.指正常的传播途径。蒋子龙《乔厂长上任记》:“小道快于大道,文件证实谣传。”3.正道;常理。指最高的治世原则,包括伦理纲常等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孔子曰:‘大道之行也,与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’”《汉书·司马迁传赞》:“又其是非颇繆於圣人,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。”唐柳宗元《箕子碑》:“当紂之时,大道悖乱,天威之动不能戒,圣人之

【由来】自始以来;历来。《易·坤》:“臣弑其君,子弑其父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由来者渐矣。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“王子敬病篤,道家上章应首过,问子敬:‘由来有何异同得失?’”唐杜甫《上韦左相二十韵》:“岂是池中物,由来席上珍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二○回:“由来同一梦,休笑世人痴!”赵朴初《南京访梅园新村》诗:“几榻摩挲思战鬭,由来大业出艰难。”2.来由;原因。《宋书·武帝纪中》:“吾处怀期物,自有由来。”梁启超《二十世纪之巨灵--托辣斯》四:“而此现象,不先见於英,而先见於美,有由来也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

【常】《唐韻》市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辰羊切,音裳。《玉篇》恆也。《正韻》久也。《易·坤卦》後得主而有常。《繫辭》動靜有常。《詩·周頌》常于時夏。《箋》謂久長之功,於是夏而歌之。《朱傳》謂君臣父子之常道。又五常。《書·舜典愼徽五典傳》五典,五常之敎,父義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。又《五品傳》五品,謂五常。《疏》此事可常行,乃爲五常耳。又神名。《荀子·九家易》兌爲常,西方之神也。又地名。《詩·魯頌》居常與許。《傳》常許,魯南鄙西鄙也。又州名。《隋書·地理志》毗陵郡平置常州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常山郡。《註》恆山

【简易】易行;不烦难。《墨子·非命中》:“恶恭俭而好简易,贪饮食而惰从事。”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高帝悉去秦苛仪法,为简易。”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文字》:“于时狱官事繁,篆书不给,御史程邈有罪繫云阳狱中,变篆为隶,以从简易。”宋范仲淹《用天下心为心赋》:“彼惧烦苛,我则崇简易之道。”2.疏略平易。《东观汉记·马援传》:“援外类倜儻简易而内重。”《宋书·武帝纪下》:“性尤简易,常著连齿木屐,好出神虎门逍遥,左右从者不过十餘人。”宋苏轼《李仲蒙哀词》:“浑朴简易弃弗申兮,往者不还我思君兮。”3.设施不完备。汉荀

【古人】1.古时的人。《书·益稷》:“予欲观古人之象。”汉班昭《东征赋》:“盍各言志,慕古人兮。”唐韩愈《复志赋》:“考古人之所佩兮,閲时俗之所服。”明王鏊《震泽长语·杂论》:“古人行事,殊非今人所及。”郭小川《西出阳关》诗:“风砂呵风砂,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!”2.指亡故之人。《诗·邶风·绿衣》:“我思古人,俾无訧兮。”按,此指亡妻。《汉书·燕剌王刘旦传》:“如使古人有知,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高祖之庙乎!”颜师古注:“古人谓先人。”宋苏轼《东坡志林·黄州忆王子立》:“张师厚久已死,今年子立復为古人,哀哉!”《初刻

【元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愚袁切,音原。《精薀》天地之大德,所以生生者也。元字从二从人,仁字从人从二。在天爲元,在人爲仁,在人身則爲體之長。《易·乾卦》元者,善之長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元,始也。又《廣韻》長也。又大也。《前漢·哀帝紀》夫基事之元命。《註》師古曰:更受天之大命。又首也。《書·益稷》元首明哉。《前漢·班固敘傳》上正元服。《註》師古曰:元,首也。故謂冠爲元服。又本也。《後漢·班固傳》元元本本。又百姓曰元元。《戰國策》制海內,子元元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以全天下元元之民。《註》古者謂人云善人,因善爲元
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
【多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得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當何切,朵平聲。《爾雅·釋詁》衆也。《詩·小雅》謀夫孔多。《增韻》不少也。《易·謙卦象傳》君子以裒多益寡。《禮·表記》取數多者,仁也。又勝也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多矣乎予出祖者。《註》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,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臣之業所就,孰與仲多。又刻求也。《左傳·僖七年》後之人將求多于汝,汝必不免。又稱美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諸公聞之皆多盎。《後漢·馮異傳》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,帝以此多之。又戰功曰多,見《周禮·夏官·司勲》。又荒俗呼

【技】《唐韻》渠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巨綺切,奇上聲。《說文》巧也。《禮·王制》作奇技,奇器以疑衆。《疏》若公輸般請以機窆,指其人巧謂之奇技,指其機窆謂之奇器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技巧者,習手足,便器械,積機關,以立攻守之勝者也。又《廣韻》藝也。又方術也。《禮·王制》凡執技以事上者,祝史射御醫卜及百工。又《坊記》尚技而賤車,則民興藝。又能也。《書·秦誓》斷斷兮無他技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奇寄切,音芰。義同。 通作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