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竹低回首阳下,许由偃蹇箕山巅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许由偃蹇箕山巅 | 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xǔ yóuyǎn jiǎnjīshān diān |
孤竹低回首阳下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:上三十五馬 拼音: gū zhúdī huíshǒu yángxià |
孤竹低回首阳下,许由偃蹇箕山巅释义
【许由】亦作“许繇”。传说中的隐士。相传尧让以天下,不受,遁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。尧又召为九州长,由不愿闻,洗耳于颍水之滨。事见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、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。南朝梁江淹《为萧太傅谢侍中敦劝表》:“臣不能遵烟洲而谢支伯,迎云山而揖许由,激昂荣华之间,沉潜珪组之内。”宋陆游《遣兴》诗:“静观世事频兴叹,千载前时有许由。”清孙枝蔚《猛虎行》:“箕山有许繇,商山有四翁。”漢
【偃蹇】1.高耸貌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望瑶臺之偃蹇兮,见有娀之佚女。”王逸注:“偃蹇,高貌。”唐杨炯《青苔赋》:“借如灵山偃蹇,巨壁崔巍,画千峰而锦照,图万壑而霞开。”清戴名世《游天台山记》:“大石偃蹇负土出,长广数十丈。”2.高举貌。《文选·枚乘<七发>》:“旌旗偃蹇,羽旄肃纷。”吕向注:“偃蹇,高貌。”唐韩愈《丰陵行》:“清风飘飘轻雨洒,偃蹇旌斾卷以舒。”3.骄傲,傲慢。《左传·哀公六年》:“彼皆偃蹇,将弃子之命。”杜预注:“偃蹇,骄敖。”《后汉书·文苑传·赵壹》:“偃蹇反俗,立致咎殃。”李贤注:“偃蹇,骄慠
【箕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之切《正韻》堅溪切,音姬。宿名。《詩·小雅》成是南箕。《傳》南箕,箕星也。正義曰:箕,四星,二爲踵,二爲舌,踵在上,舌在下,踵狹而舌廣。《韻會》箕者,萬物根基,東方之宿,考星者多驗於南方,故曰南箕。《爾雅·釋天》析木之津,箕斗之閒,漢津也。《疏》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,箕在東方木位,斗在北方水位。分析水木,以箕星爲隔。隔河須津梁以渡,故此次爲析木之津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箕爲敖客,曰口舌。《註》敖,調弄也。箕以簸揚調弄爲象。又受物有去來。去來,客之象。箕爲天口,主出氣,是箕有舌,
【山巅】亦作“山颠”。山顶。战国楚宋玉《高唐赋》:“仰视山颠,肃何千千。”《诗·小雅·渐渐之石》“维其卒矣”汉郑玄笺:“卒者崔巍也。谓山巔之末也。”唐杜甫《夔州歌十绝句》之四:“赤甲白盐俱刺天,閭阎繚绕接山巔。”鲁迅《集外集拾遗·怀旧》:“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,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。”萧乾《初冬过三峡》:“过瞿塘峡,山巅积雪跟云絮几乎羼在一起。”
【孤竹】的竹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孤竹之管,云和之琴瑟,云门之舞,冬日至,於地上圜丘奏之。”郑玄注:“孤竹,竹特生者。”贾公彦疏:“孤竹,竹特生者,谓若嶧阳孤桐。”汉班固《东京赋》:“尔乃孤竹之管,云和之瑟,雷鼓鼝鼝,六变既毕,冠华秉翟,列舞八佾。”汉刘桢《赠从弟》诗之二:“凤凰集南岳,徘徊孤竹根。”唐杨炯《盂兰盆赋》:“孤竹之管,云和之瑟,麒麟在郊,凤凰蔽日。”2.古代的一种管乐器。因用孤竹制成,故名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博喻》:“嶧阳孤桐,不能无絃而激哀响;大夏孤竹,不能莫吹而吐清声。”晋张协《七命》之二:
【低回】1.徘徊,流连。南朝宋鲍照《松栢篇》诗:“扶舆出殯宫,低迴恋庭室。”唐韩愈《祭郴州李使君文》:“逮天书之下降,犹低迴以宿留。”2.谓曲意奉承。唐谷神子《博异志·崔玄微》:“醋醋又言曰:‘诸女伴皆住苑中,每岁多被恶风所挠,居止不安,常求十八姨相庇。昨醋醋不能低迴,应难取力。’”3.谓思绪或情感萦回。清冒襄《寒夜听白三弹琵琶歌》:“只觉低迴伤旧事,我有万感付琵琶。”杨朔《海市·百花时节》:“到今天,人类生活的天地这样开阔,当然不一定只是思念自己的亲人,可是,每逢节日,还是会引起你无限低迴的情绪的。”参见“低回
【首阳】山名。一称雷首山,相传为伯夷、叔齐采薇隐居处。《诗·唐风·采苓》:“采苓采苓,首阳之巔。”毛传:“首阳,山名也。”《论语·季氏》:“伯夷、叔齐,饿于首阳之下,民到于今称之。”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於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”按,首阳山在今何地,旧说不一。《论语》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曰:“首阳山在河东蒲坂,华山之北,河曲之中。”蒲坂故城,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。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