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内埏埴遍,汉阴旌旆还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汉阴旌旆还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hàn yīnjīng pèihuán|hái |
海内埏埴遍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去三十二霰 拼音: hǎi nèishān zhíbiàn |
海内埏埴遍,汉阴旌旆还释义
【汉阴】1.汉水南岸。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子贡南游於楚,反於晋,过汉阴。”成玄英疏:“汉阴,汉水之阴。水南曰阴。”南朝梁江淹《为建平王聘隐逸教》:“挹於陵之操,想汉阴之高。”唐杜甫《喜晴》诗:“汉阴有鹿门,沧海有灵查。”明唐顺之《秋夜》诗:“汉阴鲜机械,河上多道情。”2.县名。在陕西省南部。后汉置汉阴县。清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·陕西五·汉中府》:“汉中城,又南有汉阴城。相传吕后所居胜览。”
【旌旆】见“旌斾”。
【还】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又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又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
【海内】国境之内,全国。古谓我国疆土四面临海,故称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海内之地,方千里者九。”焦循正义:“古者内有九洲,外有四海……此海内,即指四海之内。”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汉兴,海内为一。”宋曾巩《熙宁转对疏》:“海内智谋之士,常恐天下之势,不得以久安也。”鲁迅《<朝花夕拾>后记》:“不知海内博雅君子,以为何如?”
【埏埴】制作陶器。《老子》:“埏埴以为器,当其无,有器之用。”河上公注:“埏,和也;埴,土也。谓和土以为器也。”汉桓宽《盐铁论·通有》:“铸金为锄,埏埴为器。”2.陶器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广譬》:“无当之玉盌,不如全用之埏埴;寸裂之锦黻,未若坚完之韦布。”宋李格非《洛阳名园记·水北胡氏园》:“因岸穿二土室,深百餘尺,坚完如埏埴,开轩窗其前以临水上。”清赵翼《报恩寺塔二十四韵》:“轮蹄精卫运,埏埴女媧摶。”3.陶冶;培育。晋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土无常俗,而教育定式,上之迁下,均之埏埴。”唐黄滔《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启》:
【遍】《廣韻》與徧同。詳彳部徧字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