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蜊龟壳非难辨,只问先生汗漫期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只问先生汗漫期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上平七之 拼音: zhī|zhǐwènxiān shēnghàn mànqī|jī |
蛤蜊龟壳非难辨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上二十八獮 拼音: gé líguī|jūn|qiūké|qiàofēi nànbiàn |
蛤蜊龟壳非难辨,只问先生汗漫期释义
【只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諸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掌氏切,音紙。《說文》語已詞也。《詩·鄘風》母也天只,不諒人只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七年》諸侯歸晉之德只。又《詩·王風》其樂只且。《箋》言其自樂此而已。又《小雅》樂只君子。《箋》只之言是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只好仁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章移切《韻會》支移切,音支。《廣韻》專辭。又《五音集韻》之日切,音質。本之爾切,無質音,今讀若質,俗音新增。又《韻會小補》章忍切,音軫,引集韻云:只通作軹,莊子大宗師,而奚來爲軹。○按《集韻》軹註,無只通作軹之明文,雖字義相同,實非一字,《韻
【问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亡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文運切,聞去聲。《說文》訊也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好問則裕。《詩·邶風》問我諸姑,遂及伯姊。又《爾雅·釋言》聘問也。《儀禮·聘禮》小聘曰問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時聘曰問。又《秋官·大行人》閒問以諭諸侯之志。《又》凡諸侯之邦交,歲相問也。又《正字通》古謂遺曰問。《詩·鄭風》雜佩以問之。《傳》問,遺也。《禮·曲禮》凡以苞苴簞笥問人者。《左傳·哀二十六年》衛侯使以弓問子貢。又訊罪曰問。《詩·魯頌》淑問如臯陶。《註》淑,善。問,訊囚也。又命也。《左傳·莊八年》期戍,公問
【先生】子,犹言头生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诞弥厥月,先生如达。”朱熹集传:“先生,首生也。”2.父兄。《仪礼·有司》:“其先生之脀,折胁一。”郑玄注:“先生,长兄弟。”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有酒食,先生饌。”何晏集解引马融曰:“先生,谓父兄。”3.年长有学问的人。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宋牼将之楚,孟子遇於石丘,曰:‘先生将何之?’”赵岐注:“学士年长者,故谓之先生。”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孟尝君讌坐,谓三先生曰:‘愿闻先生有以补之闕者。’”姚宏注:“先生,长老,先己以生者也。”宋叶适《宋故孟夫人墓志铭》:“精义择语,
【汗漫】,漫无边际。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至德之世,甘暝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。”宋文天祥《酹江月·南康军和东坡》词:“空翠晴嵐浮汗漫,还障天东半壁。”清叶廷琯《鸥陂渔话·汉口后湖诗》:“后湖汗漫无际,贼舟楫未具,不得渡。”2.渺茫不可知。《淮南子·道应训》:“吾与汗漫期於九垓之外。”高诱注:“汗漫,不可知之也。”后附会为仙人的名字。晋张协《七命》:“过汗漫之所不游,躡章亥之所未迹。”唐李白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:“先期汗漫九垓上,愿接卢遨游太清。”3.漫无标准;不着边际。《新唐书·选举志上》:“因以谓按其声
【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之切,音其。《說文》會也。《易·歸妹》歸妹愆期。又《書·大禹謨》耄期倦于勤。《禮·曲禮》百年曰期頤。《註》期,猶要也。又《書·大禹謨》期于予治。《傳》期,當也,當于治體。又《前漢·路溫舒傳》刻木爲吏,期不對。《註》期,必也。又《莊子·庚桑楚》志乎期費。《註》期,卒也。費,耗也。又《莊子·寓言篇》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,是非先也。《註》期,待也。又《玉篇》時也,契約也。《廣韻》信也,限也。又《爾雅·釋宮》八達謂之崇期。《註》四道交出。又口吃。《史記·周昌傳》臣期期知其不可。又
【蛤蜊】软体动物。生活在浅海泥沙中。壳卵圆形、三角形或长椭圆形,两壳相等,肉可食,味鲜美。《南史·王融传》:“不知许事,且食蛤蜊。”唐皮日休《病酒》诗:“何事晚来还欲饮,隔墙闻卖蛤蜊声。”明陈继儒《珍珠船》卷四:“蛤蜊候风雨,能以壳为翅飞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二十:“海风似在催我归去。归途中很怅惘。只是还买了一筐新从海里拾出的蛤蜊。”
【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居追切《集韻》居逵切《韻會》居爲切,音騩。甲蟲之長。《說文》龜,外骨內肉者也。《玉篇》文也,進也。外骨內肉,天性無雄,以虵爲雄也。《爾雅·釋魚》十龜:一神龜,二靈龜,三攝龜,四寶龜,五文龜,六筮龜,七山龜,八澤龜,九水龜,十火龜。又《爾雅·釋魚》龜三足,賁。《疏》龜之三足者名賁也。又《廣雅》龜貝,貨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天用莫如龍,地用莫如馬,人用莫如龜。又星名。《石氏星經》天龜六星,在尾南漢中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二年》公會宋公于龜。《杜註》宋地。又山各。《詩·魯頌》奄有龜蒙。《毛傳》龜,
【壳】《字彙補》殻字省文。《馮仲好集序》人之所以有生者,軀壳也。壳字中从一从几。(殼)與同。
【非难】和指责。《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·驳<新民丛报>最近之非革命论》:“其根据可谓全破,而论者亦将无他説以非难革命也。”郭沫若《王昭君》第一幕:“她母亲抚育了一个异姓的螟蛉,因此便遭受了她们同族的非难。”徐铸成《报海旧闻》三七:“沪上报纸,颇有非难。”2.不以为然。沙汀《范老老师》:“‘可是,有些人倒还笑我说错了呢!……’非难地一笑,老老师踌躇满志地退回躺椅上去。”
【辨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皮莧切《正韻》備莧切,音辯。《說文》判也。《廣韻》別也。《易·乾卦》問以辨之。《禮·學記》離經辨志。《註》辨,謂考問得其定也。《周禮·天官》弊羣吏之治,六曰廉辨。《註》辨,謂辨然于事分明,無有疑惑也。又《韻會》牀足笫閒也。《易·剝卦》剝牀以辨。《疏》牀足之上,牀身之下,分辨處也。《程傳》牀之幹也。又變也。《楚辭·九辨註》辨者,變也。謂道德以變說君也。又井地之數也。《禮·王制·註》京陵之地,九夫爲辨,九辨而當一井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見切,音徧。與徧通。帀也。《史記·禮書》萬民和喜,瑞應辨至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