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仲景简介
张仲景(约公元150~154年——约公元215~219年),名机,字仲景,汉族,东汉南阳郡涅阳县(今河南邓州市)人。
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,被后人尊称为医圣,南阳五圣之一。
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,写出了传世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,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,是中医的灵魂所在。
在方剂学方面,《伤寒杂病论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,创造了很多剂型,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。
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,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。
“汉朝诗人有哪些,汉朝有哪些诗人?汉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汉朝诗人!”
张仲景(约公元150~154年——约公元215~219年),名机,字仲景,汉族,东汉南阳郡涅阳县(今河南邓州市)人。
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,被后人尊称为医圣,南阳五圣之一。
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,写出了传世巨著《伤寒杂病论》。
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,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,是中医的灵魂所在。
在方剂学方面,《伤寒杂病论》也做出了巨大贡献,创造了很多剂型,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。
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,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。
王充(27—约97),字仲任,会稽上虞人(今属浙江),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。
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,以“天”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。
以“气”为核心范畴,由元气、精气、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,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。
其在主张生死自然、力倡薄葬,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。
他以事实验证言论,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。
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。
《论衡》是王充的代表作品,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。
庄忌(约前188-前105)西汉辞赋家。
会稽吴(今苏州吴县)人。
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名严忌,与邹阳、枚乘等唱和,是梁孝王门下著名辞赋家。
作品仅存哀时命一篇。
此赋感叹屈原生不逢时,空怀壮志而不得伸。
是咏屈赋中的佳品。
此赋纯属骚体,保持了由贾谊开创的西汉早期骚赋所具有的特点。
感情真挚,篇幅短小精悍,是咏屈赋中的佳品。
王逸,东汉著名文学家,《楚辞章句》作者。
字叔师,南郡宜城(今湖北襄阳宜城)人。
安帝时为校书郎,顺帝时官侍中。
官至豫州刺史,豫章太守。
参加编修《东观汉纪》,尤擅长文学,所著赋、诔、书、论及杂文21篇,又做《汉诗》123篇,后人将其整理成集,名为《王逸集》,多已亡佚,唯有《楚辞章句》一种完整地流传下来了。
所作《楚辞章句》,是《楚辞》最早的完整注本,颇为后世学者所重视。
汉景帝刘启(公元前188年—公元前141年),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,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(即窦太后),出生于代地中都(今山西平遥县西南)。
西汉第六位皇帝,在位16年,谥号孝景皇帝,无庙号。
终年48岁。
刘启在位期间,削诸侯封地,平定七国之乱,巩固中央集权,勤俭治国,发展生产,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。
汉文帝刘恒(前202年—前157年),汉高祖第四子,母薄姬,汉惠帝之庶弟。
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,封刘恒为代王,其为人宽容平和,在政治上保持低调。
高祖死后,吕后专权,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。
前180年,吕后一死,太尉周勃、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,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,是为汉文帝。
晁错(前200年----前154年),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,汉族,颍川(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)人。
汉文帝时,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,后历任太子舍人、博士、太子家令(太子老师)、贤文学。
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,辩才非凡,被太子刘启(即后来的景帝)尊为“智囊”。
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。
杨恽(?—前45),西汉家。
字子幼,汉族,西汉华阴(今属陕西)人,宣帝时曾任左曹,后因告发霍氏(霍光子孙)谋反有功,封平通侯,迁中郎将。
神爵元年(前61)升为诸吏光禄勋,位列九卿。
其父杨敞曾两任汉宣帝时丞相,其母司马英是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司马迁的女儿。
其文章《报孙会宗书》被后人认为颇有司马迁的《报任安书》的风格。
李陵(?—前74年),字少卿,汉族,陇西成纪(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)人。
西汉将领,李广之孙。
曾率军与匈奴作战,战败投降匈奴,汉朝夷其三族,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。
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,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。
邹阳,散文家,齐人,是西汉时期很有名望的文学家。
文帝时,为吴王刘濞门客,以文辩著名于世。
吴王阴谋叛乱,邹阳上书谏止,吴王不听,因此与枚乘、严忌等离吴去梁,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。
邹阳“为人有智略,慷慨不苟合”,后被人诬陷入狱,险被处死。
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,表白自己的心迹。
梁孝王见书大悦,立命释放,并尊为上客。
邹阳有文七篇,现存两篇,即《上书吴王》、《于狱中上书自明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