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秀简介
- 阅读更多 关于 刘秀简介
- 12 次浏览
刘秀(公元前5年—公元57年3月29日),东汉王朝开国皇帝,庙号“世祖”,谥号“光武皇帝”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新莽末年,海内分崩,天下大乱,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。
公元25年,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,于河北登基称帝,为表刘氏重兴之意,仍以“汉”为其国号,史称“东汉”。
“汉朝诗人有哪些,汉朝有哪些诗人?汉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汉朝诗人!”
刘秀(公元前5年—公元57年3月29日),东汉王朝开国皇帝,庙号“世祖”,谥号“光武皇帝”,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新莽末年,海内分崩,天下大乱,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。
公元25年,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,于河北登基称帝,为表刘氏重兴之意,仍以“汉”为其国号,史称“东汉”。
扬雄(公元前53~公元18)字子云,汉族。
西汉官吏、学者。
西汉蜀郡成都(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)人。
少好学,口吃,博览群书,长于辞赋。
年四十余,始游京师,以文见召,奏《甘泉》、《河东》等赋。
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。
王莽时任大夫,校书天禄阁。
扬雄是即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。
所谓“歇马独来寻故事,文章两汉愧杨雄”。
在刘禹锡著名的《陋室铭》中“西蜀子云亭”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。
庄忌(约前188-前105)西汉辞赋家。
会稽吴(今苏州吴县)人。
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名严忌,与邹阳、枚乘等唱和,是梁孝王门下著名辞赋家。
作品仅存哀时命一篇。
此赋感叹屈原生不逢时,空怀壮志而不得伸。
是咏屈赋中的佳品。
此赋纯属骚体,保持了由贾谊开创的西汉早期骚赋所具有的特点。
感情真挚,篇幅短小精悍,是咏屈赋中的佳品。
苏武(前140—前60年),字子卿,汉族,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,中国西汉大臣。
武帝时为郎。
天汉元年(前100年)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,被扣留。
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,欲使其投降;后将他迁到北海(今贝加尔湖)边牧羊,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。
苏武历尽艰辛,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。
至始元六年(前81年),方获释回汉。
苏武去世后,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,彰显其节操。
汉无名氏的作品,可归入「两汉乐府」一类。
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《古诗十九首》。
这是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。
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《文选》。
东汉后期党争激烈,杀伐不休;官僚垄断仕途,文人士子备受压抑。
面对这种社会现实,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,或为寻求出路,纷纷背井离乡,亲戚隔绝、闺门分离,因而也就有了「游子」的乡愁和「思妇」的闺怨。
《古诗十九首》的内容就是反映了这种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,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、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。
由于诗人们的愿望难以实现,因此这类诗大都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,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。
《古诗十九首》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、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。
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,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。
赵壹,东汉灵帝(一六八──一八九年)时名士,生卒年不详。
字元叔,汉阳西县(今甘肃天水市西南)人。
为人恃才傲物,不受征辟。
他曾几次受诬陷几至于死,赖友人拯救得免。
因作《刺世疾邪赋》,抒写他对世事不平的愤激之情。
原有集二卷,已佚。
另有《穷乌赋》,见《后汉书》本传。
郦道元(约470—527),字善长。
汉族,范阳涿州(今河北涿州)人。
北朝北魏地理学家、散文家。
仕途坎坷,终未能尽其才。
他博览奇书,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,后又游历秦岭、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,考察河道沟渠,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、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,撰《水经注》四十卷。
文笔隽永,描写生动,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,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。
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,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。
另著《本志》十三篇及《七聘》等文,已佚。
祢衡(173-198年),字正平,平原郡(今山东临邑)人(《山东通志》载祢衡为今乐陵人)。
东汉末年名士,文学家。
与孔融等人亲善。
后因出言不逊触怒曹操,被遣送至荆州刘表处,后又因出言不逊,被送至江夏太守黄祖处,终为黄祖所杀,终年26岁(《三国演义》中为24岁)。
邹阳,散文家,齐人,是西汉时期很有名望的文学家。
文帝时,为吴王刘濞门客,以文辩著名于世。
吴王阴谋叛乱,邹阳上书谏止,吴王不听,因此与枚乘、严忌等离吴去梁,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。
邹阳“为人有智略,慷慨不苟合”,后被人诬陷入狱,险被处死。
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,表白自己的心迹。
梁孝王见书大悦,立命释放,并尊为上客。
邹阳有文七篇,现存两篇,即《上书吴王》、《于狱中上书自明》。
晁错(前200年----前154年),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,汉族,颍川(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)人。
汉文帝时,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,后历任太子舍人、博士、太子家令(太子老师)、贤文学。
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,辩才非凡,被太子刘启(即后来的景帝)尊为“智囊”。
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。
李陵(?—前74年),字少卿,汉族,陇西成纪(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)人。
西汉将领,李广之孙。
曾率军与匈奴作战,战败投降匈奴,汉朝夷其三族,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。
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,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。
汉文帝刘恒(前202年—前157年),汉高祖第四子,母薄姬,汉惠帝之庶弟。
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,封刘恒为代王,其为人宽容平和,在政治上保持低调。
高祖死后,吕后专权,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。
前180年,吕后一死,太尉周勃、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,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,是为汉文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