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潮高於埭,黄流濯西河
寒潮高於埭,黄流濯西河释义
【寒潮】1.寒凉的潮水。唐宋之问《夜渡吴松江怀古》诗:“寒潮顿觉满,暗浦稍将分。”宋梅尧臣《江宁李谏议》诗:“寒潮日夕至,不与废兴同。”清黄燮清《黄天荡怀古》诗:“从古庸臣好和议,寒潮呜咽使人悲。”2.气象学上本指冷空气团离开其源地的移动现象。亦指一昼夜内气温急剧下降的天气现象。郭小川《辉县好地方》诗:“山沟中寒潮时常落脚,暖风却不在此流连。”3.比喻险恶的政治形势。张书绅《正气歌》:“清明节前一天,一股寒潮突然袭击了沉阳城。”
【高】《廣韻》古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勞切,音羔。《說文》崇也。象臺觀高之形。从冂口。與倉舍同意。《易·繫辭》高以,貴賤位矣。《註》高謂天體也。《又》崇高莫大乎富貴。又《史記·高祖紀註》張晏曰:禮諡法,無高以爲功,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,故特起名焉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沛郡高縣。又姓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傳》高柴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号切,音誥。度高曰高。《左傳·隱元年·都城過百雉註》一雉之牆,長三丈,高一丈。《釋文》高,古報反。又如字。又叶居侯切,音鉤。《柳宗元·柳評事墓銘》柳侯之分,在北爲高,充于史氏,世相重侯
【埭】《唐韻》徒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待戴切《正韻》度耐切,音代。以土堰水也。往來舟舶征之所,兩岸樹轉軸,遇舟過,以綆繫舟尾,或以人,或以牛,推軸輓之而前。《晉中興書》以牛車牽埭,取其稅。又謝元堰呂梁埭通漕。又地名。石埭,在池州東南。《寰宇記》貴池之源有兩石,橫亘溪上如埭,因名。 通作。俗作埭。
【黄流】1.指酒。《诗·大雅·旱麓》:“瑟彼玉瓚,黄流在中。”毛传:“黄金所以饰流鬯也。”郑玄笺:“黄流,秬鬯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酿秬为酒,以鬱金之草和之,使之芬香条鬯,故谓之秬鬯。草名鬱金,则黄如金色;酒在器流动,故谓之黄流。”按,传、笺所释不同,此从笺疏。参阅清马瑞辰《毛诗传笺通释》。南朝梁沉约《梁宗庙登歌》之四:“我鬱载馨,黄流乃注。”宋陆游《题斋壁》诗:“昼存真火温枵腹,夜挽黄流灌病骸。”章炳麟《訄书·原教下》:“夫黄流之祼,鬱金百叶,酹之以达黄泉。”2.黄河之水。唐韩愈《感二鸟赋》:“过潼关而坐息,窥黄流
【濯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直角切,音濁。《說文》也。《詩·大雅》可以濯罍。《傳》濯,滌也。《儀禮·特牲饋食禮》反告濯具。《註》濯,漑也。又洗心亦曰洒濯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一年》洒濯其心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濯,大也。《詩·大雅》王公伊濯。又光明也。《詩·大雅》鉤膺濯濯。又《博雅》濯濯,肥也。一曰娛遊也。《詩·大雅》麀鹿濯濯。又山無草木之貌。《孟子》是以若彼濯濯也。又飮也。《禮·少儀疏》將飮之,而跪之,曰賜濯。濯,猶飮也。又湖名。《廣輿記》濯湖,在江西瑞州府新昌縣。又《集韻》式灼切,音爍。水貌。又《廣韻》《集
【西河】。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部分为西河。《书·禹贡》:“黑水、西河惟雍州。”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武侯浮西河而下。”《史记·卫将军列传》:“度西河,至高闕。”前二者指流经今山西、陕西间的一段,后者指今宁夏、内蒙古间自南而北的一段。2.古地区名。春秋时卫地。指卫之西境的黄河沿岸地区,即今河南浚县、滑县及其迤南、迤北一带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其男子有死之志,妇人有保西河之志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此西河在卫地,非魏之西河也。”3.古地区名。战国时魏地。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子夏居西河教授,为魏文侯师。”一说在今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