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: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,咸得其序

汉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: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,咸得其序

诗句读音
咸得其序平仄:平 平 平 仄
韵脚:上八語
拼音: xiándé|děi|deqí|jīxù
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仄 平 平 仄 仄
韵脚:去六至
拼音: chéngdé tiānxiàxián shìgōng qīngzàiwèi
汉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平仄:仄 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
韵脚:入十月
拼音: hàndà|dài|tàizhōng dài fūdōng fāngmànqiànzhīduìxiàowǔyuē

汉大中大夫东方曼倩之对孝武曰: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,咸得其序释义

【咸】《唐韻》胡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胡讒切《正韻》胡嵒切,音諴。《說文》皆也。《玉篇》悉也。《書·堯典》庶績咸熙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周公弔二叔之不咸。《註》咸,同也。《魯語》小賜不咸。《註》咸,徧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,其指一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上咸五,下登三。《註》師古曰:與五帝皆盛也。又卦名。《易·咸卦》彖曰:咸,感也。又《易·雜卦》咸,速也。又《爾雅·釋丘》左高曰咸丘。又樂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大咸。《註》大咸,咸池,堯樂也。又地名。《史記·秦本紀》孝公十二年,作爲咸陽。又星名。
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
【其】〔古文〕丌亓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之切《正韻》渠宜切,音碁。《韻會》指物之辭。《易·繫辭》其旨遠,其辭文。《詩·大雅》其在于今。又助語辭。《書·西伯戡黎》今王其如台。《詩·周南》灼灼其華。《玉篇》辭也。又姓。《韻會》漢陽阿侯其石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之切,音姬。《韻會》語辭。《書·微子》若之何其。《詩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人名。《史記·酈生傳》酈生食其者,留高陽人也。《註》正義曰:酈食其,三字三音,讀曆異幾。《前漢·楚元王傳》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。《註》師古曰:食音異,其音基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

【序】《唐韻》徐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象呂切,音緒。《爾雅·釋宮》東西牆謂之序。《註》所以序別內外。《疏》此謂室前堂上東廂西廂之牆也。《集韻》或作。又《玉篇》學也。《禮·王制》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,養庶老于西序。《註》東序,大學,在國中,王宮之東。西序,小學,在西郊。又《明堂位》夏后氏之序也。《孟子》殷曰序。又《玉篇》長幼也。《孟子》長幼有序。又《廣雅》次也。《詩·大雅》序賔以賢。《箋》謂以射中多少爲次第。《周禮·春官·小宗伯》掌四時祭祀之序事。《註》次序之時。又姓。《禮·射義》序點揚觶。《疏》序氏點名也。

【诚】《唐韻》氏征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征切,音成。《說文》信也。《廣雅》敬也。《增韻》純也,無僞也,眞實也。《易·乾卦》閑邪存其誠。《疏》言防閑邪惡,當自存其誠實也。《書·太甲》鬼神無常享,享于克誠。《傳》言鬼神不係一人,能誠信者則享其祀。《眞德秀曰》唐虞時未有誠字,《舜典》允塞卽誠之義。至伊尹告太甲始見誠字。《禮·樂記》著誠去僞,禮之經也。《中庸》誠者,天之道也。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《註》誠者,眞實無妄之謂。又《玉篇》審也。《禮·經解》故衡誠縣,不可欺以輕重。《註》誠,猶審也。或作成。又郡名。《唐書·地

【得天】道。谓遵守永恒的运行规律。《易·恒》:“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时变化而能久成。”2.谓得四时之正。《逸周书·周月》:“夏数得天,百王所同。”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﹝《春秋》﹞《经》曰‘春王正月’,《传》曰周正月‘火出,於夏为三月,商为四月,周为五月。夏数得天’,得四时之正也。”3.谓得天助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晋侯梦与楚子搏,楚子伏己而盬其脑,是以惧。子犯曰:‘吉。我得天,楚伏其罪,吾且柔之矣。’”杜预注:“晋侯上向,故得天;楚子下向地,故伏其罪。”4.指具有的自然条件。清梁启超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
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
【贤士】志行高洁、才能杰出的人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奉之以车马衣裘,多其资币,使周游於四方,以号召天下之贤士。”晋卢谌《赠崔温》诗:“远念贤士风,遂存往古务。”唐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於闻用也,閔其时之不平,人之不乂,得其道,不敢独善其身,而必以兼济天下也。”郭沫若《虎符》第二幕:“你招纳了天下的贤士,为的是什么?”漢

【公卿】1.三公九卿的简称。《仪礼·丧服》:“公卿大夫室老士贵臣。”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出则事公卿,入则事父兄。”《后汉书·陈宠传》:“及竇宪为大将军征匈奴,公卿以下及郡国无不遣吏子弟奉献遗者。”刘师培《悲佃篇》:“试徵之周代天子立官,自公卿至胥徒,约五万九千四百餘人。”2.泛指高官。汉荀悦《汉纪·昭帝纪》:“始元元年,春二月。黄鵠下建章宫太液池中,公卿上寿。”唐元稹《祭礼部庾侍郎太夫人文》:“公卿委累,贤彦駢繁。”明方孝孺《君子斋记》:“为君子矣,虽不为公卿,无害也;为公卿而不足为君子,其如公卿何。”严复《和荆公

【在】《唐韻》昨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盡亥切,裁上聲。《爾雅·釋訓》居也。《易·乾傳》在下位而不憂。又察也。《書·舜典》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。又存也。《論語》父母在。又所在也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徵詣行在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以四海爲家,謂所居爲行在所。又姓。晉汝南太守在育。又脾神曰常在,見《黃庭經》。又昨代切,音載。義同。又叶雌氏切。音此。善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屬于毛,不離于裏。天之生我,我辰安在。又叶才里切。示上聲。《屈原·離騷》吾令豐隆乗雲兮,求虙之所在。解佩纕以結言兮,

【位】《廣韻》于愧切《集韻》于累切《韻會》喩累切《正韻》于位切,音壝。《說文》列中庭之左右曰位。《廣韻》正也。《易·繫辭》聖人之大寶曰位。《周禮·天官》惟王建國,辨方正位。又凡所坐立者,皆曰位。《禮·曲禮》揖人,必違其位。《註》出位而揖,禮以變爲敬也。又所也。《論語》君子思不出其位。《朱註》范氏曰:物各得其所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又姓。明位安。又高麗人呼相似爲位。見《三國志》。 本作。俗作位。字原刻从亻从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揖人,必違其位。《註》出位面揖,〕 謹照原文面揖改而揖。〔《易·艮卦》君子思不出其位。

【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呼旰切《集韻》虛旰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汗切,音熯。水名。《書·禹貢》嶓冢導漾,東流爲漢。又天河也。《爾雅·釋天》箕斗之閒,漢津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漢者,亦金之散氣。《揚泉·物理論》漢,水之精也。《詩·大雅》倬彼雲漢。又漢中,郡名,秦惠王置。《廣輿記》今爲漢中府。又漢口,地名。《廣輿記》漢陽府,本春秋鄖國地,漢屬江夏,唐曰沔州,亦曰漢陽。又州名,屬成都府。《韻會》漢屬廣漢郡,唐置州。又半漢,形容之辭。《張衡·南都賦》天馬半漢。又《輟耕錄》今人謂賤丈夫爲漢子。又高麗方言謂白曰漢。見《孫穆·雞林

【大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蓋切。《正韻》度柰切,音汏。小之對。《易·乾卦》大哉乾元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域中有四大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不同同之謂大。《則陽篇》天地者,形之大。隂陽者,氣之大。又初也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天子視學,大昕鼓徵。《註》日初明,擊鼓徵召學士,使早至也。又徧也。《禮·郊特牲》大報天而主日。又肥美也。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士羞,庶羞皆有大,贊者辨取庶羞之大,以授賓。《註》大,以肥美者特爲臠,所以祭也。又過也。《戰國策》無大大王。又長也。《爾雅·釋器》珪大尺二寸謂之

【中大夫】官名。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、中大夫、下大夫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上大夫、中大夫、下大夫,吉事尚尊,丧事尚亲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“晋国之法,上大夫二舆二乘,中大夫二舆一乘,下大夫专乘。”2.汉官名。备顾问应对。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“文帝由是奇释之,拜为中大夫。”

【东方】名。太阳升起的方向。《诗·邶风·日月》:“日居月诸,东方自出。”汉司马相如《长门赋》:“观众星之行列兮,毕昴出於东方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回:“﹝十三妹等﹞走了一程,到岔道口,那天纔东方闪亮。”2.古代指陕以东地区或封国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东方曰夷,被髮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”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中行献子将伐齐……巫曰:‘今兹主必死,若有事於东方,则可以逞。’献子许诺。”3.泛指所在地以东之地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﹝太初元年,秋八月﹞蝗从东方飞至敦煌。”唐韩愈《送张道士序》:“九年,闻朝廷将治东方贡赋之

【曼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無販切,音萬。《說文》作曼。引也。从又冒聲。《玉篇》長也。《詩·魯頌》孔曼且碩。《傳》曼,長也。《箋》脩也,廣也。又《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》鄭女曼姬。《註》曼者,言其色理曼澤也。《楚辭·天問》平脅曼膚。《註》曼,輕細也。又《前漢·司馬遷傳》曼辭以自解。《註》如淳曰:曼,美也。又《莊子·馬蹄篇》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。《註》曼,突也,言曲頸於扼以抵突也。又《揚子·法言》周之人多行,秦之人多病。行有之也,病曼之也。《註》曼,無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曼滿。《註》鄭大夫。又《廣韻》母官切

【倩】《廣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倉甸切,千去聲。美好也。《說文》男子之美稱,若草木之蔥蒨也。蕭望之字長倩,東方朔字曼倩,皆美也。又《詩·衞風》巧笑倩兮。《傳》好口輔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七正切,淸去聲。《揚子·方言》東齊之閒,壻謂之倩。又凡假代及暫雇使令亦曰倩。《琳·爲曹洪與魏文帝書》怪乃輕其家丘,謂爲倩人。
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
【对】《唐韻》都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內切,音碓。《說文》應無方也。本作。《爾雅·釋言》對,遂也。《疏》遂者,因事之辭。《廣韻》答也。《增韻》揚也。《詩·大雅》以對于天下。《註》答天下仰望之心也。《書·說命》敢對揚天子之休命。又《禮·曲禮》侍坐於先生,先生問焉,終,則對。《又》君子問更端,則起而對。《註》離席對也。又次對,轉對。《王球貽謀錄》唐百官入閤,有待制次對官。後唐天成中,廢待制次對官,五日一次,內殿百官轉對。又當也,配也。《詩·大雅》帝作邦作對。《註》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。又對簿。《史記·李

【武】《唐韻》文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罔甫切,音舞。《玉篇》健也。一曰威也,斷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乃武乃文。又《伊訓》布昭聖武。又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楚子曰:止戈爲武。《又》夫武,禁暴戢兵,保大定功,安民和衆,豐財者也。武有七德。又諡法之一。《汲冢周書》剛彊理直曰武,威彊叡德曰武,克定禍亂曰武,民克服曰武,夸志多窮曰武。又周樂名。《前漢·禮樂志》武王作武。武,言以功定天下也。又《禮·樂記》始奏以文,復亂以武。《鄭註》文謂鼓,武謂金。《疏》金屬西方,可以爲兵刃,故爲武。鼓主發動衆音,無兵器之用,故爲文。又迹也。《詩·大

【曰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王伐切,音越。《說文》詞也。从口乙聲。亦象口气出也。《註》徐鍇曰:今試言曰,則口開而氣出也。《玉篇》語端也。《廣韻》於也,之也。《增韻》謂也,稱也。《書·堯典》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。○按《古文尙書》曰若作粵若,曰放勳作曰,蓋訓爲語端者與粵通,訓爲詞者則如字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