汗脚谁教上玉台,却寻前路击芒鞋

汗脚谁教上玉台,却寻前路击芒鞋

诗句读音
汗脚谁教上玉台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hàn jiǎo2jiào|jiāoshàng|shǎngyù tái
却寻前路击芒鞋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quèxúnqiánlùjīmáng xié

汗脚谁教上玉台,却寻前路击芒鞋释义

【汗脚】的脚;脏脚。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轻佻》:“羊昭业等拟将一尺三寸汗脚,踏他烧残龙尾道,懿宗皇帝虽薄德不任,被前人罗织;执大政者亦大悠悠。”宋陈师道《寄北山顺法师》诗之一:“高士不应轻俗士,欲将汗脚上垂云。”宋刘克庄《凤凰阁》词:“人言此辈宜高阁。几载种天随菊,采庞公药。龙尾道、难安汗脚。”典

【谁】《五音集韻》是爲切《玉篇》是推切,音垂。《說文》何也。《玉篇》不知其名也。《易·同人》出門同人。又誰咎也。《詩·召南》誰其尸之,有齊季女。《左傳·隱元年》其誰曰不然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吾不知誰之子。《莊子·天運篇》子生,五月而能言,不至乎孩而始誰。《註》未至孩童,便知人之姓名爲誰。又《爾雅·釋訓》誰昔昔也。《詩·國風》誰昔然矣。《傳》猶言疇昔也。郭璞曰:誰,發語辭。又《正韻》誰何,詰問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利兵而誰何。《師古註》問之爲誰也。又《前漢·五行志》大誰卒。《師古註》主問非常之人,云姓名是誰也。大誰,

【教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古孝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效切,音較。《說文》作敎上所施,下所效也。《釋名》敎,效也,下所法效也。《廣韻》敎訓也。《玉篇》敎令也。《易·觀卦》聖人以神道設敎。《書·舜典》敬敷五敎在寬。《傳》布五常之敎。又《禮·王制》明七敎以興民德。《註》七敎,父子,兄弟,夫婦,君臣,長幼,賔客,朋友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使帥其屬,而掌邦敎。《註》敎所以親百姓,訓五品,有虞氏五,而周十有二焉。《禮·曲禮》敎訓正俗,非禮不備。《荀子·脩身篇》以善先人謂之敎。又《蔡邕·獨斷》諸侯言曰敎。《正字通》諭告之

【上】〔古文〕丄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亮切,音尙。在上之上,對下之稱。崇也,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天者親上。又《廣韻》君也。太上極尊之稱。《蔡邕·獨斷》上者,尊位所在。但言上,不敢言尊號。又上日。《書·舜典》正月上日。《註》孔氏曰:上日,朔日也。葉氏曰:上旬之日。曾氏曰:如上戊,上辛,上丁之類。又姓。漢上雄,明上觀,上志。又上官,複姓。又《唐韻》時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是掌切,商上聲。登也,升也,自下而上也。《易·需卦》雲上于天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,連步以上。又進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朔

【玉台】1.汉代台名。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朝堂承东,温调延北,西有玉臺,联以昆德。”薛综注:“皆殿与臺名也。”2.泛指宫廷的台砚。三国魏曹植《冬至献履袜颂表》:“茅茨之陋,不足以入金门,登玉臺也。”南朝梁简文帝《<临安公主集>序》:“託勾陈之遗,出玉臺之尊,凤仪间润,神姿照朗。”3.传说中天帝的居处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天马徠,龙之媒,游閶闔,观玉臺。”颜师古注引应劭曰:“閶闔,天门。玉臺,上帝之所居。”《楚辞·王逸<九思·伤时>》:“缘天梯兮北上,登太乙兮玉臺。”原注:“太乙,天帝所在,以玉为臺。”晋陶

【却】《唐韻》俗卻字。(卻)《唐韻》去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乞約切,羌入聲。《說文》節欲也。从卩,谷聲。《增韻》止也,不受也。《孟子》卻之爲不恭。又《廣韻》退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引卻愼夫人坐。《註》蘇林曰:卻謂而退之也。又《儀禮·士昏禮》啓會,卻于敦南。《疏》卻,仰也,謂仰於地。《韻會》俗作却。又訛作。

【路】《唐韻》洛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故切,音賂。《說文》道也。《註》徐鉉曰:道路,人各有適也。《釋名》路,露也。人所踐蹈而露見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合方氏》掌達天下之道路。《爾雅·釋宮》路,旅途也。《註》途卽道也。《又》一達謂之道路。《註》長道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路,大也。《詩·大雅》厥聲載路。《箋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。又車也。《詩·魏風》殊異乎公路。《傳》路,車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王之五路。《註》王在焉曰路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大路越席。《註》大路,玉路,祀天車也。《疏》路訓大也。君之所在,以大爲號,門曰路

【击】《唐韻》古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吉歷切,音激。《說文》攴也。《徐曰》撲也。《廣韻》打也。《增韻》扣也。《易·蒙卦》擊蒙。《註》擊去童蒙,以發其昧。《史記·叔孫通傳》拔劒擊柱。又《酷吏傳》義縱以鷹擊毛摯爲治。又攻殺也。《楚語》刲羊擊豕。《註》擊,殺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急擊之勿失。又觸也。《莊子·田子方》目擊而道存矣。或作撽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敵切,音檄。與覡同。男巫也。《荀子·王制篇》知其吉凶妖祥,傴巫跛擊之事也。《註》擊讀爲覡。又《集韻》吉詣切,音訃。人名。春秋晉有屠擊。

【芒鞋】。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。亦泛指草鞋。唐张祜《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》:“朗吟挥竹拂,高揖曳芒鞋。”宋苏轼《宿石田驿南野人舍》诗:“芒鞵竹杖自轻软,蒲荐松牀亦香滑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四三回:“芒鞋踏破山头雾,竹笠冲开岭上云。”闻一多《死水·大鼓师》:“一角斜阳倒挂在檐下,我蹑着芒鞋,踏入了家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