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节经过人兑看,忻忻如有慕华心

汉节经过人兑看,忻忻如有慕华心

诗句读音
汉节经过人兑看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
韵脚:上平二十五寒
拼音: hàn jiéjīng guòrénduì|ruì|yuèkàn|kān
忻忻如有慕华心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
拼音: xīn xīnrúyǒu|yòumùhuá|huà|huāxīn

汉节经过人兑看,忻忻如有慕华心释义

【汉节】子所授予的符节。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臣非敢求有所将,愿得王一汉节,必有以报王。”宋曾巩《庭桧呈蒋颖叔》诗:“汉节从来纵真赏,谢庭兰玉载芳音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赐环》:“指日归来持汉节,天道何曾亏俊杰。”2.指持节的使者。明谢榛《送谢给事封蜀》诗:“使星巴蜀外,汉节夜郎西。”

【经过】1.行程所过;通过。《淮南子·时则训》“日月之所道”汉高诱注:“日月照其所经过之道。”唐元稹《卢头陀》诗:“还来旧日经过处,似隔前身梦寐游。”清孙枝蔚《空城雀》诗:“自从桑田变沧海,经过空城泪如泉。”茅盾《当铺前》一:“河道是很狭的,小火轮经过时卷起了两股巨浪。”2.交往。唐李白《少年行》:“经过燕太子,结託并州儿。”宋王安石《送石赓归宁》诗:“虚名误长者,邂逅肯经过。”宋范成大《放下庵即事》诗:“闭门幽僻断经过,静极兼无雀可罗。”清顾炎武《酬史庶常可程》诗:“跨驴入长安,七贵相经过。”3.经历;过程。沙

【人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如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鄰切,音仁。《說文》天地之性最貴者也。《釋名》人,仁也,仁生物也。《禮·禮運》人者,天地之德,隂陽之交,鬼神之會,五行之秀氣也。又一人,君也。《書·呂》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又予一人,天子自稱也。《湯誥》嗟爾萬方有衆,明聽予一人誥。又二人,父母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明發不寐,有懷二人。又左人,中人,翟國二邑。又官名。《周禮》有庖人,亨人,漿人,凌人之類。又楓人,老楓所化,見《朝野僉載》。又蒲人,艾人,見《歲時記》。又姓。明人傑。又左人,聞人,俱複姓。又《韻補》叶如延

【兑】《唐韻》杜外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外切,尵去聲。《說文》兌,說也。《易·兌卦》兌亨利貞。《釋名》物得備足,皆喜悅也。又《韻會》穴也,直也。又《正韻》易兌爲澤。澤者,水中之鍾聚也。又《荀子·議兵篇》仁人之兵,兌則若莫邪之利鋒。《註》兌猶聚也。與隊同。又《正韻》貤易也。《唐·丁芝仙詩》十千兌得餘杭酒。又《集韻》俞芮切,音睿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三星隨北端兌。《漢書》兌作銳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吐外切,音娧。《詩·大雅》行道兌矣。《毛傳》兌,成蹊也。《註》兌,通也。又《集韻》徒活切,音奪。《史記·趙世家》趙與燕易土,以

【忻忻】欣喜得意貌。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斩艾百姓,殫尽大半,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。”高诱注:“忻忻,犹自喜得意之貌也。”唐薛用弱《集异记·卫庭训》:“儿女忻忻,令亦喜,奉钱留宴饮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那些小旦取在十名前的,他相与的大老官来看了榜,都忻忻得意。”2.兴旺貌;兴盛貌。汉焦赣《易林·损之节》:“春阳成长,万物华实,福利所钟,忻忻过日。”宋范仲淹《水车赋》:“苗忻忻兮,初如律暖。”宋苏轼《集<归去来诗>》:“命驾欲何往,忻忻春木荣。”典

【有】〔古文〕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
【慕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故切,音暮。《說文》習也,愛而習翫模範之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慕藺相如之爲人,更名相如。又思也。《禮·檀弓》其往也如慕。又係戀不忘也。《孟子》大孝終身慕父母。又姓。又慕容,複姓。

【华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戸花切《集韻》胡瓜切,音划。《書·舜典》重華協于帝。《傳》華謂文德。又《禮·檀弓》華而睆。《疏》凡繪畫,五色必有光華,故曰華畫也。又《廣韻》草盛也。又粉也。《曹植·洛神賦》鉛華弗御。又髮白也。《後漢·陳蕃傳》蹇諤之操,華首彌固。又華林,園名。《魏志》芳林園卽今華林園。又地名。《戰國策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。《史記·秦本紀註》華陽,地名。《吳志·孫皓傳》皓舉大衆出華里。又《水經注》河水東南徑華池。又華表。《古今註》堯設誹謗木,今之華表。又星名。《晉書·天文志》大帝九星曰華蓋。又《韻會》胡化切,音
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