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水方城一何壮,大路并驰车百两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汉水方城一何壮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hàn shuǐfāng chéngyī hézhuàng |
大路并驰车百两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dà lùbìng chíchē|jūbǎiliǎng |
汉水方城一何壮,大路并驰车百两释义
【方城】1.春秋时楚北的长城。由今之河南省方城县,循伏牛山,北至今邓县。为古九塞之一。《淮南子·墬形训》:“何谓九塞,曰:太汾、澠阨、荆阮、方城、殽阪、井陘、令疵、句注、居庸。”2.借指山川险要。唐元稹《楚歌》之六:“殷勤聘名士,莫但倚方城。”3.指地方长官。《北史·孙搴陈元康等传论》:“汉氏官人,尚书郎出宰百里;晋朝设法,不宰县不得为郎。皆所以贵方城之职,重临人之要。”4.指陵墓。《清史稿·礼志五》:“既达陵所,太皇太后坐方城东旁,奠酒举哀。”5.指麻将博戏。茅盾《小圈圈里的人物》:“祥师母之所以夜夜必作方城之
【一何】为何;多么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:“齐王按戈而却曰:‘此一何庆弔相随之速也!’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刘放传》:“太祖大悦,谓放曰:‘昔班彪依竇融而有河西之功,今一何相似也!’”唐杜甫《石壕吏》诗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。”《醒世恒言·隋炀帝逸游召谴》:“仁主爱人,一何至此!”清顾炎武《谒夷齐庙》诗:“可为百世师,风操一何劲!”
【壮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側亮切《正韻》側况切,莊去聲。《說文》大也。又彊也,盛也。《爾雅·釋天》八月爲壯。《易·卦名》震上乾下,大壯。《禮·曲禮》三十曰壯。《月令》仲冬之月,冰始壯。又《史記·趙后傳》額上有壯髮。《師古曰》俗呼圭頭是也。又《前漢·食貨志》貝有五種,一曰壯貝。又傷也。《郭璞曰》淮南呼壯爲傷。又醫用艾灸,一灼謂之壯。又側羊切,音莊。亦姓。《晉語》趙子問賢人,得壯馳兹。又《伏滔·望濤賦》宏濤於是鬱起,重流於是電驤。起沙渟而迅邁,觸橫門而克壯。 俗从土作壯,省作壮,非。
【大路】诗·郑风·遵大路》:“遵大路兮掺子之袪兮。”郑玄笺:“路,道。”三国魏曹植《美女篇》诗:“青楼临大路,高门结重关。”唐韩愈《驽骥赠欧阳詹》诗:“渴饮一斗水,飢食一束芻;嘶鸣当大路,志气若有餘。”2.犹正道,正当途径。巴金《怀念金仲华同志》:“在他家里,我们是无话不谈的,他并不限制我们,却常常把话题引到大路上去。”3.见“大輅”。
【并驰】齐头并进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屯余车其千乘兮,齐玉軑而并驰。”三国魏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咸以自骋驥騄於千里,仰齐足而并驰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:“於时正始餘风,篇体轻澹,而嵇、阮、应、繆,并驰文路矣。”漢
【车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九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斤於切,音居。《廣韻》車,輅也。《古史考》黃帝作車,引重致遠。少昊時加牛,禹時奚仲爲車正,加馬。《書·舜典》車服以庸。《易·大有》大車以載。《論語疏》大車,牛車,平地載任之車也。小車,駟馬車、田車、兵車、乘車也。又山車,自然之車也。《禮·禮運》山出器車。《疏》謂其政太平,山車垂鉤,不揉治而自員曲也。又巾車,官名。《周禮·春官》巾車,掌公車之政令。《註》巾,猶衣也。巾車,車官之長,車皆有衣以爲飾,故名。又公車,署名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詔公卿、司隸、州牧,舉賢良方正
【百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博陌切,音伯。《說文》十十也。从一白。數十十爲一百。百,白也。十百爲一貫。貫,章也。《徐曰》章,以詩言之一章也。百亦成數。會意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紀于一,協于十,長于百,大于千,衍于萬。又眾多也。《易·繫辭》百官以治。《書·堯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後漢·明帝紀》百蠻貢職。又百里,劒名。百錬,刀名。見《古今注》。又百鷯。鳥名。見《大戴禮》。又百足,蟲名。《博物志》百足,一名馬蚿。又百合,草名。《譚子化書》山蚯化爲百合。又地名。隋百泉縣,唐百文縣。又國名。《北史·百濟傳》百濟
【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良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里養切,良上聲。《說文》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兼三才而兩之。又《玉篇》匹耦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之職》以九兩繫邦國之民。《註》兩猶耦也,所以協耦萬民,聯繫不散,有九事也。又《韻會》匹也。《左傳·閔二年》重錦三十兩。《註》三十匹也。又車數曰兩。《後漢·吳祐傳》載之兼兩。《註》車有兩輪,故稱兩。又《玉篇》二十四銖爲兩。又《雞林類事》四十曰麻兩。又《史記·平準書》更鑄四銖錢,其文爲半兩。又《南史·齊和帝紀》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,名曰假兩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