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试敲、羯鼓声催,与约鼎羹消息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与约鼎羹消息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yǔ|yù|yúyuē|yāodǐnggēngxiāo xī |
好试敲、羯鼓声催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五灰 拼音: hǎo|hàoshì1jié gǔshēngcuī |
好试敲、羯鼓声催,与约鼎羹消息释义
【与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同與。《說文》賜予也。一勺爲与。《六書正譌》寡則均,故从一勺。(與)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弋諸切《正韻》弋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演女切,音予。《說文》黨與也。《戰國策》是君以合齊與强楚。《註》與,黨與也。《管子·八觀篇》請謁得于上,則黨與成于下。又《廣韻》善也。《禮·禮運》諸侯以禮相與。又《增韻》及也。《易·說卦》是以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又許也,從也。《論語》吾與點也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鬼神助之,天地與之。又待也。《論語》歲不我與。又《博雅》如也。《前
【约】《廣韻》於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乙却切,音葯。《說文》纏束也。《詩·小雅》約之閣閣。《傳》約,束也。又《周禮·春官·大史》凡邦國都鄙,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。《註》約劑,要盟之載辭。《禮·曲禮》約信曰誓。《疏》共相約束,以爲信也。又《禮·坊記》君子約言。《疏》謂省約其言也。又《論語》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。《禮·坊記》小人貧斯約。《註》約猶窮也。又《論語》以約失之者,鮮矣。《何晏註》儉約無憂患。又《戰國策》蘇代約燕王曰。《註》約,止也。又《莊子·逍遙遊》淖約若處子。《音義》淖約,柔弱貌。又《荀子·勸學篇》
【鼎】〔古文〕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都挺切,音頂。《說文》鼎三足兩耳,和五味之寶器也。昔禹收九牧之金,鑄鼎荆山之下。《玉篇》鼎,所以熟食器也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昔夏之方有德也,遠方圖物,貢金九牧,鑄鼎象物,百物而爲之備,使民知神姦,故民入川澤山林,不逢不若,螭魅罔兩莫能逢之。《周禮·天官·膳夫》王日一舉鼎,十有二物,皆有俎。《鄭註》鼎有十二,牢鼎九,陪鼎三。又《周易卦名》巽下離上之卦。又《正韻》鼎,當也。又方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天子春秋鼎盛。又鼎鼎,大舒也。《禮·檀弓》喪事鼎鼎爾,則小人。《疏》形體寬慢也。又
【消息】消长,增减;盛衰。《易·丰》:“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,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,而况於人乎?况於鬼神乎?”高亨注:“消息犹消长也。”宋王禹偁《次韵和仲咸对雪吟三十韵》:“升降常自得,消息一何佳。”清顾炎武《答人书》:“十年以来,穷通消息之运如此,又何以为故人谋哉!”2.偏指增补。宋范仲淹《与朱氏书》:“里面有不是处,便与改正,空缺处,更消息。”3.变化。汉孔融《肉刑议》:“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,而欲绳之以古刑,投之以残弃,非所以与时消息也。”晋张天锡《遗郭瑀书》:“心与至境冥符,志与四时消息。”《隋书·礼仪志四》:
【好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呼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皓切,蒿上聲。美也,善也。《詩·鄭風》琴瑟在御,莫不靜好。又相善也。《詩·衞風》永以爲好也。又好會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琬圭以結好。《左傳·文十二年》藉寡君之命,結二國之好。又人名。張好好,年十三,姣麗善歌,杜牧置樂籍中。見《唐書·杜牧傳》。又曲名。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,仙樂競奏,唱人閒好。見《武夷山志》。又《廣韻》呼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到切,音耗。《說文》愛而不釋也。女子之性柔而滯,有所好,則愛而不釋,故於文,女子爲好。《詩·唐風》中心好之。又孔也。《
【试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式吏切,詩去聲。《說文》用也。《博雅》嘗也。《增韻》探也,較也。《易·无妄》无妄之藥,不可試也。《釋文》試驗,一曰用也。《註》試,謂少嘗之也。《書·舜典》明試以功。《禮·緇衣》不試而民咸服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嘗試言之。又《正韻》式至切,音翅。義同。又姓,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設職切,音識。義同。通作式。又叶詩止切,音始。《詩·小雅》方叔涖止,其車三千,師干之試。試叶止。又叶申之切,音詩。《詩·小雅》私人之子,百僚是試。叶上裘,裘音渠之反。
【敲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口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丘交切,音骹。《說文》橫擿也。《徐鉉曰》從旁橫擊也。《類篇》擊也。《左傳·定二年》奪之杖以敲之。《賈誼·過秦論》執敲扑以鞭笞天下。《註》短曰敲,長曰扑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楚凡棄物謂之敲。又《廣韻》苦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口敎切,音檄。義同。
【羯鼓】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。起源于印度,从西域传入,盛行于唐开元、天宝年间。《通典·乐四》:“羯鼓,正如漆桶,两头俱击。以出羯中,故号羯鼓,亦谓之两杖鼓。”唐温庭筠《华清宫》诗:“宫门深锁无人觉,半夜云中羯鼓声。”《新唐书·礼乐志十一》:“羯鼓,八音之领袖,诸乐不可方也。”
【声】《字彙》同。《正字通》俗聲字。(聲)〔古文〕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書盈切《正韻》書征切,聖平聲。《說文》音也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傳》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《註》聲謂樂也。又凡響曰聲。《張載·正蒙》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。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。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又聲敎。《書·禹貢》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樹之風
【催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倉回切,音崔。促也,迫也。 本作趣,古有趣無催,催促皆後人所增。催趣同聲,實一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