恨乏双凫舄,从子伊水滨
恨乏双凫舄,从子伊水滨释义
【乏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房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扶法切,音伐。無也。《孟子》空乏其身。《禮·月令》季春,命有司振乏絕。《註》暫無日乏。又匱也。《左傳·成二年》韓厥曰:敢告不敏,攝官承乏。《註》猶代匱也。又廢也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子往矣,無乏吾事。《戰國策》不敢以乏國事。又射者所蔽。《周禮·春官》車僕大射共三乏。《註》一名容,用皮爲之,王大射張三侯,每侯有乏,使持旌告獲者,藉以蔽矢也。《儀禮·鄕射禮》乏參侯道。《疏》三分侯道。 《左傳·宣十五年》文反正爲乏。《說文》反止爲之,反正爲。《徐鉉曰》尙書,惟正之供,反正不供,
【双】《韻會》雙,俗作双,非。(雙)《唐韻》所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疎江切,音。《說文》隹二枚也。从雔,又持之。《後漢·王喬傳》有雙鳧,從東南飛來。又《玉篇》兩也。《儀禮·聘禮》凡獻執一雙。又《玉篇》偶也。《詩·齊風》冠綏雙止。《箋》五人爲奇,而襄公往從而雙之。又獸名。《山海經》南海之外,赤水之西,流沙之東,有三靑獸相幷,名雙雙。《註》郭璞曰:言體合爲一也。公羊傳所云雙雙而俱至者,蓋謂此也。吳任臣云:獸經曰:文文善呼,雙雙善行。駢志云:雙雙合體,蛩蛩假足。麟書曰:雙雙俱來,孟極是覆。又鳥名。《公羊傳·宣五年》其諸
【凫舄】《后汉书·方术传上·王乔》:“王乔者,河东人也。显宗世,为叶令。乔有神术,每月朔望,常自县诣臺朝。帝怪其来数,而不见车骑,密令太史伺望之。言其临至,輒有双鳧从东南飞来。於是候鳧至,举罗张之,但得一隻舄焉。乃詔尚方诊视,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。”后因以“鳧舄”指仙履。南朝梁沉约《善馆碑》:“霓裳不反,鳧舄忘归。”亦常用为县令的典实。唐骆宾王《饯郑安阳入蜀》诗:“惟有双鳧舄,飞去復飞来。”明孙柚《琴心记·王孙作醵》:“久别丰仪,常念一双鳧舄。”
【从子】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卫人立其从子圃,以守石氏之祀,礼也。”杨伯峻注:“从子,兄弟之子也。亦谓之犹子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夏侯尚传》:“夏侯尚字伯仁,渊从子也。”宋王深源《<卧游录>序》:“先生(吕祖谦)之从子乔年既取‘卧游’二字扁先生燕寝之堂,復以是编属东阳郭君淇书之。”清恽敬《逊庵先生家传》:“无锡高世泰,忠宪公攀龙从子也。”汉
【伊水】伊河。在河南省西部,源出栾川县伏牛山北麓,东北流,在偃师县杨村附近入洛河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又西二百里,曰蔓渠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竹箭。伊水出焉,而东流注入洛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伊水》:“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……又东北至洛阳县南,北入於洛。”南朝陈徐陵《新亭送别应令》诗:“风吹临伊水,时驾出河梁。”唐李白《秋夜宿龙门香山寺》诗:“流恨寄伊水,盈盈焉可穷。”
【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必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民切,音賓。水際也。《書·禹貢》海濱廣斥。又地近亦曰濱。《史記·貨殖傳》鄒魯濱洙泗。又《韻會》毗賓切。與頻通。《詩·大雅》池之竭矣,不云自頻。《箋》頻作濱,厓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眠切,音邊。《蘇轍詩》送我出重嶺,長揖淸江濱。我老益不堪,惟有二頃田。 《集韻》或作瀕。漢典考證:〔古文〕 謹按古涉字,中从三。今濱下引古文字,應照古涉字改偏旁爲。 考證:〔古文〕 謹按古涉字,中从三。今濱下引古文字,應照古涉字改偏旁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