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流曾砥柱,袖手且深衣

横流曾砥柱,袖手且深衣

诗句读音
袖手且深衣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xiù shǒuqiě|jūshēnyī
横流曾砥柱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
拼音: héng liúzēng|céngdǐ zhù

横流曾砥柱,袖手且深衣释义

【袖手】藏手于袖。表示闲逸的神态。唐韩愈《石鼎联句》序:“道士哑然笑曰:‘子诗如是而已乎?’即袖手耸肩,倚北墻坐。”元无名氏《村乐堂》第一折:“没揣的两鬢秋,争如我便修身闲袖手。”清曹寅《贺新郎·又昭序皇和词甚美五迭前韵》词:“此目枫亭闲袖手,瞥一双游刃腾空怕。擣虀具,且高掛。”2.藏手于袖。谓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。《晋书·庾敳传》:“参东海王越太傅军事,转军諮祭酒。时越府多雋异,敳在其中,常自袖手。”宋陆游《书愤》诗之二:“关河自古无穷事,谁料如今袖手看。”明李介《天香阁随笔》卷一:“予谢曰:‘吾幸获同舟,公等努

【且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野切《正韻》七野切,音跙。借曰之辭。《論語》且予之類是也。又未定之辭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祖者,且也。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。又又也。《詩·小雅》君子有酒,多且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頌》匪且有且。《傳》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。又姑且也。《詩·唐風》且以喜樂。又將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范增謂項莊曰:若屬且爲所鹵。又苟且也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老子語南榮趎曰:與物且者,其身不容,焉能容人。《註》且者,姑與物爲雷同,而志不在也。又姓。宋且謹修,明且。俗誤讀苴。又通作俎。薦牲具。祭祀燕饗用之

【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針切,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桂陽南平,西入營道。又邃也。《增韻》深者,淺之對。《詩·邶風》深則厲,淺則揭。又深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。又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梓人必深其爪。又衣名。《禮·深衣疏》衣裳相連,被體深邃,故謂之深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後漢博陸郡,隋置深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眞定府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禁切,音諗。度淺深曰深。《周禮·地官》以土圭測土深。

【横流】涕泪交流。《楚辞·九歌·湘君》:“横流涕兮潺湲,隐思君兮陫惻。”王逸注:“内自悲伤,涕泣横流。”晋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哀鬱结兮交集,泪横流兮滂沱。”徐迟《牡丹》:“老牡丹花和小牡丹花的重逢极为动人。不仅师徒两人涕泪横流,就是他们旁边的人也噙着泪珠。”2.充盈,遍布。《文选·司马迁<封禅文>》:“协气横流,武节猋逝。”李善注:“横流,多也。”三国魏曹植《改封陈王谢恩章》:“臣既弊陋,守国无效,自分削黜,以彰众诫。不意天恩滂霈,润泽横流,猥蒙加封。”宋朱弁《曲洧旧闻》卷五:“訞学已为今日患,后三十年横流,其患有

【曾】《唐韻》昨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徂稜切,音層。《說文》詞之舒也。从八从曰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曾从。,古文窻字。下从曰,上从八,象氣之分散也。經典相承,隷省作曾。《詩·大雅》曾莫惠我師。《論語》曾是以爲孝乎。《孟子》爾何曾比予於是。又《廣韻》經也。《增韻》嘗也。《韻會》乃也,則也。又與層通。《後漢·張衡傳》登閬風之曾城兮。《文選》作層城。又《廣韻》作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咨騰切,音增。《書·武成》惟有道曾孫周王發。《爾雅·釋親》王父之考爲曾祖,孫之子爲曾孫。《註》曾,猶重也。又《左傳·襄十八年》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

【砥柱】亦作“砥砫”。1.山名。又称厎柱山、三门山。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,当黄河中流。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,故名。今因整治河道,山已炸毁。《文选·宋玉<高唐赋>》:“交加累积,重迭增益,状若砥柱,在巫山下。”李善注:“砥柱,山名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河水四》:“砥柱,山名也,昔禹治洪水,山陵当水者凿之,故破山以通河,河水分流,包山而过,山见水中若柱然,故曰砥柱也。”明何景明《渡河》诗:“洪源下积石,砥柱屹嵯峨。”清金农《东冈望砥柱山》诗:“砥柱高峰儼帝囷,每于檐隙挹鲜新。”2.比喻能负重任、支危局的人或力量。宋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