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平调玉烛,静谧偃锋旗
和平调玉烛,静谧偃锋旗释义
【静谧】1.安宁平静。三国魏嵇康《琴赋》:“竦肃肃以静謐,密微微其清閒。”唐郭子仪《享太庙乐章·广运舞》:“河海静謐,车书混同。”清林则徐《会奏九龙洋面轰击夷船情形折》:“再广东沿海閭阎,仍俱十分静謐。”梁斌《红旗谱》十六:“春兰睁起又黑又大的眼睛,静谧的看着运涛。”2.平定,使安定。《陈书·宣帝纪论》:“克淮南之地,开拓土宇,静謐封疆。”
【偃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幰切《集韻》隱幰切,煙上聲。《說文》僵也,仆也。《儀禮·鄕射禮》偃旌興而俟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牆之立,不若其偃也。又服也,靡也,臥也。《詩·小雅》或息偃在牀。《書·武成》偃武修文。又偃蹇,困頓失志貌。《左傳·哀六年》彼皆偃蹇,將棄子之命。《註》偃蹇,驕傲也。又與堰同,壅水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人註》梁,水偃也,偃水爲關空也。又偃豬,下溼之地。《左傳·襄二十五年》規偃豬。《正義曰》偃豬,謂偃水爲豬也。又廁也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觀室者周於寢廟,又適其偃焉。《註》偃謂屛厠也。屛厠則以偃溲。又地名。
【锋旗】亦作“鏠旗”。灵旗上有太一、招摇、天蜂三星。古代用以敬神,使进军讨伐取胜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,以象太一三星,为泰一鏠旗。”宋岳珂《桯史·开禧北伐》:“时鏠旗深入,未有所底。”明刘基《处州石末公德政碑颂》:“鏠旗所指,百怪走藏。”章炳麟《春秋左传读·哀公篇·获其蠭旗》:“哀二年:‘获其蠭旗。’案:《天文志》云:‘杓端有两星:一内为矛,招摇;一外为盾,天蠭。’(《天官书》作锋,锋本字,蠭借字。)‘矛、盾动摇,角大,兵起。’《上曲礼》:‘“招摇”在上,急缮其怒。’注:‘画招摇星於旌旗上
【和平】安定,没有战乱。《易·咸》:“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”《汉书·王商传》:“今政治和平,世无兵革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七:“中国人是喜欢和平的。”2.温和;和顺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血气和平,志意广大。”唐韩愈《与祠部陆员外书》:“其为人温良诚信……和平而有立。”宋曾巩《洪渥传》:“为人和平,与人游,初不甚欢,久而有味。”沙汀《还乡记》七:“﹝冯大生﹞外表和平老实,一惹毛了,气性可并不小。”3.和谐;和睦。汉焦赣《易林·蒙之小畜》:“阴阳顺叙,以成和平。”《魏书·高宗纪》:“上下和平,民无怨谤。”清吴伟业《赠
【调玉烛】谓四季气候调和;四时之气和畅。形容太平盛世。唐杜甫《喜闻盗贼总退口号》之五:“今春喜气满乾坤,南北东西拱至尊。大历三年调玉烛,玄元皇帝圣云孙。”仇兆鳌注:“玉烛云孙,喜太平有象。”参见“玉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