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气暖回元日,四海充庭琛贡至

和气暖回元日,四海充庭琛贡至

诗句读音
四海充庭琛贡至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
韵脚:去六至
拼音: sì hǎichōng tíngchēn gòngzhì
和气暖回元日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hé qìnuǎnhuíyuán rì

和气暖回元日,四海充庭琛贡至释义

【四海】1.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,各按方位为“东海”、“南海”、“西海”和“北海”,但亦因时而异,说法不一。《书·益稷》:“予决九川,距四海。”孔传:“距,至也。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禹之治水,水之道也,是故禹以四海为壑。”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神经於驪山、太行而不能难,入於四海、九江而不能濡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明本》:“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,不见天光之焜烂;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,不识四海之浩汗。”2.犹言天下,全国各处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文命敷於四海,祗承于帝。”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大王起

【充庭】的一种朝仪。每大朝会,陈皇帝车辇仪仗于殿庭,谓之充庭。《后汉书·安帝纪》:“﹝永初﹞四年春正月元日,会,彻乐,不陈充庭车。”李贤注:“每大朝会,必陈乘舆法物车輦於庭。”《宋书·礼志五》:“旧有充庭之制,临轩大会,陈乘舆车輦旌鼓於殿庭。”2.布满庭院。汉扬雄《剧秦美新》:“振鷺之声充庭,鸿鸞之党渐阶。”三国魏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芸若充庭,槐枫被宸。”3.充满朝廷。《晋书·乐志上》:“嘉会置酒,嘉宾充庭。”《南齐书·乐志》:“元正肇始,典章徽明。万方来贺,华夷充庭。”

【琛贡】贡品。宋苏轼《副使启》:“曲敦私好,特班琛贡之餘,感佩于怀,愧怍无量。”宋苏辙《元祐会计录序》:“及其列国款附,琛贡相属於道。”

【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脂利切《正韻》支義切,音摯。《說文》飛鳥从高下至地也。从一,一猶地也。象形。不上去而至下來也。《玉篇》來也。《詩·小雅》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。《禮·樂記》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《註》至,來也。又《玉篇》達也,由此達彼也。《書·無逸》自朝至于日中昃。《詩·小雅》我征徂西,至于艽野。又極也。《易·坤卦》至哉坤元。《註》至謂至極也。又《繫辭》易其至矣乎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故曰:至人無己。《註》至極之人。又善也。《禮·坊記》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弓人覆之而角至。

【和气】1.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。万物由此“和气”而生。《老子》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孔窍虚,则和气日入。”唐刘商《金井歌》:“文明化合天地清,和气氤氲孕至灵。”宋王安石《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》之一:“万物已随和气动,一樽聊与故人来。”2.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。汉王充《论衡·讲瑞》:“瑞物皆起和气而生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一○六:“自古救荒只有两説:第一是感召和气,以致丰穰;其次只有储蓄之计。”明杨慎《词品·雪辞》:“满天和气,太平有象。”3.温和的气度。《礼记·

【暖】《廣韻》同。《禮·月令》行春令則暖風來至。《楚辭·天問》何所冬暖。又《集韻》許元切,音暄。柔貌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有暖姝者。《音義》吁爰反。柔貌。又《集韻》火遠切,音咺。義同。

【回】《唐韻》戸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隈切,音洄。《說文》从囗,中象回轉之形。《徐鍇曰》渾天之氣,天地相承。天周地外,隂陽五行,回轉其中也。又《說文》邪也,曲也。《詩·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回。《禮·禮器》禮飾回,增美質,措則正,施則行。又《正韻》返也。《後漢·蔡邕傳》回途要至,俯仰取容。又《廣韻》違也。《詩·大雅》求福不回。《又》徐方不回。《註》回猶違也,言不違命也。又《詩·大雅》昭回于天。《註》昭,明。回,旋也。又屈也。《後漢·盧植傳》可加赦恕申宥回枉。《又》抗議不回。又徘回。《說文》徘徊本作裵回。

【元日】初一。《书·舜典》:“月正元日,舜格于文祖。”孔传:“月正,正月;元日,上日也。”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於是孟春元日,羣后旁戾。”薛综注:“言诸侯正月一日从四方而至。”宋王得臣《麈史·占验》:“江湖间人,常於岁除汲江水秤,与元日又秤,重则大水。”清昭槤《啸亭杂录·李恭勤公》:“元日俗例,上司属员虽不接见,亦必肩舆到门。”2.吉日。《吕氏春秋·仲春》:“择元日,命人社。”高诱注:“元,善也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冠以戊子为元日,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。”颜师古注:“元,善也。”《南史·宋纪上》:“敬简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