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上微风来,关头树初湿

河上微风来,关头树初湿

诗句读音
河上微风来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hé shàngwēi fēnglái
关头树初湿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guān tóushùchūshī

河上微风来,关头树初湿释义

【河上】1.黄河边。《诗·郑风·清人》:“二矛重英,河上乎翱翔。”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:“秦攻韩汾陘,拔之,因城河上广武。”司马贞索隐引刘氏云:“此河上盖近河之地,本属韩,今秦得而城。”清昭槤《啸亭杂录·徐端》:“﹝陈凤翔﹞后以妄放潴水故,为张制府百龄所劾,上命立枷河上,闻者快之。”2.即河上公。《文选·任昉<为萧扬州荐士表>》:“物色关下,委裘河上。”李善注引《神仙传》“河上公,莫知其姓名也,尝读老子《道德经》,汉孝文帝驾从而诣之。”参见“河上公”。

【微风】的风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微风过之,湛浊动乎下,清明乱於上,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。”汉班婕妤《怨歌行》:“裁为合欢扇,团团似明月。出入君怀袖,动摇微风发。”宋范成大《春晚》诗之二:“微风尽日吹芳草,蝴蝶双双贴地飞。”清刘纯熙《日暮》诗:“宿鸟树高下,微风云重轻。”魏巍《东方》第六部第六章:“那面深绿色的绣有和平鸽的旗帜,也被人插到地堡上,在微风里轻轻地飘荡。”2.指日趋衰微的风俗。唐杜甫《杜鹃行》:“蜀人闻之皆起立,至今相效传微风。”微,一本作“遗”。

【来】〔古文〕徠《廣韻》落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才切,賴平聲。至也,還也,及也。《禮·曲禮》禮尚往來。往而不來,非禮也。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又《公羊傳·隱五年》公觀魚於棠,登來之也。《註》登讀爲得,齊人謂求得爲登來。又玄孫之子曰來孫。又麥名。《詩·周頌》貽我來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作飴我釐麰。亦作。又呼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祝來瞽令臯舞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洛代切,音賚。撫其至日來。《孟子》放勳曰:勞之來之。又叶鄰奚切,音離。《詩·邶風》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《素問》恬澹虛無,眞氣從之。精神守內,病安從來。又叶郞

【关头】1.把头套进去。汉王充《论衡·恢国》:“唐虞国界,吴为荒服,越在九夷,罽衣关头,今皆夏服、褒衣履舄。”2.边关之地。唐崔融《从军行》:“关头落月横西岭,塞下凝云断北荒。”唐李端《关山月》诗:“露湿月苍苍,关头榆叶黄。”3.起决定作用的时机或转折点。明谢肇淛《五杂俎·人部四》:“死生之际,一生学问大关头也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回:“况这穷通荣辱的关头,我还看得清楚。”杨朔《英雄时代》:“凡是在危急当中,在要紧关头,他们考虑的从来不是自己,而是别的同志,而是祖国,而是朝鲜人民。”

【树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常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殊遇切,殊去聲。《說文》生植之總名。《左傳·昭二年》季氏有嘉樹,宣子譽之。《禮·祭義》樹木以時伐焉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萍樹根于水,木樹根于土。又《爾雅·釋宮》屛謂之樹。《論語》邦君樹塞門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牀謂之杠。北燕、朝鮮閒謂之樹。又獸名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君國中射則皮樹中。《註》皮樹,獸名。謂皮作樹形以射之。又姓也。《後魏·官氏志》樹洛于氏。後改爲樹氏。又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臣庾切,音豎。扶樹也。《徐鍇曰》樹之言豎也。種樹曰樹。《易·繫辭

【初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楚居切《正韻》楚徂切,楚平聲。《說文》始也。从刀衣,裁衣之始也。《徐曰》禮之初,施衣以蔽形。《書·禹謨》率百官若帝之初。《蔡仲》愼厥初。又《禮·檀弓》夫魯有初。《註》初謂故事。又《列子·天瑞篇》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《韓愈詩》賢愚同一初。《韻會》又姓。

【湿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他合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託合切,音沓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東郡東武陽,入海。《水經注》濕水,出累頭山。一曰治水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失入切《正韻》實執切,音與溼同。《說文》幽溼也。或作濕。又《集韻》叱入切,音蟄。濕濕,牛呞動耳貌。《詩·小雅》其耳濕濕。又鄂合切,音。濕隂,漢侯國名。又席入切,音習。與隰同。坂下溼也。或作濕。 《通雅》濕溼漯顯以形相借。《集韻》漯濕三字同。水出鴈門。○按《說文》濕水,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。蓋濕乃漯本字也。後以漯爲濕,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。字原从糸作,不从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