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时汴水东流畔,君返宸居臣故园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君返宸居臣故园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jūnfǎnchén jūchéngù yuán |
何时汴水东流畔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去二十九換 拼音: hé shíbiànshuǐdōng liúpàn |
何时汴水东流畔,君返宸居臣故园释义
【君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舉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拘云切,音軍。《說文》尊也。从尹,發號,故从口。《白虎通》君者,羣也,羣下歸心也。《易·師卦》大君有命。《書·大禹謨》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,爲天下君。又凡有地者,皆曰君。《儀禮·子夏傳》君,至尊也。《註》天子,諸侯,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。《晉語》三世仕家君之。又夫人亦稱君。《詩·鄘風》我以爲君。《傳》君國小君。《箋》夫人對君稱小君。《論語》邦君之妻,邦人稱之曰君夫人。稱諸異邦曰寡小君,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。又子稱父母曰君。《易·家人》家人有嚴君焉,父母之謂也。又子孫稱先
【返】《廣韻》甫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府遠切,音反。《說文》還也。《玉篇》復也。《前漢·董仲舒傳》返之于天。《註》謂還歸之也。又《伍被傳》往者不返。《註》言不復來也。又叶補臠切,音扁。《秦嘉詩》遣車迎子還,空去復空返。憂來如循環,匪席不可卷。又叶孚絢切,翻去聲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重閨幽闥,轉相逾延。望窱以徑庭,眇不知其所返。延讀去聲。《韻會》通作反。漢典考證:〔《秦嘉傳》遣車迎子還,空去復空返。〕 謹按此係秦嘉詩,傳改詩。 考證:〔《秦嘉傳》遣車迎子還,空去復空返。〕 謹按此係秦嘉詩,傳改詩。
【宸居】住。《文选·班固<典引>》:“是以高光二圣,宸居其域。”蔡邕注:“言高祖、光武如北辰居其所,而众星拱之。”2.帝王居住之所。《文选·任昉<王文宪集序>》:“是以宸居膺列宿之表,图纬著王佐之符。”刘良注:“宸居,天子宫也。”唐李远《赠弘文杜校书》诗:“高倚霞梯万丈餘,共看移步入宸居。”清龚自珍《暮春以事诣圆明园和内直友人春晚退直》诗之一:“何必东南美?宸居静紫微。”3.指帝位。《文选·颜延之<三月三日曲水诗序>》:“高祖以圣武定鼎,规同造物;皇上以叡文承歷,景属宸居。”张铣注:“宸居,帝位也。”《陈书·高祖
【臣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植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丞眞切,音辰。事人之稱。《說文》臣,牽也,事君也。象屈服之形。《白虎通》臣者,纏也,勵志自堅固也。《廣韻》伏也。仕於公曰臣,任於家曰僕。《易·序卦》有父子,然後有君臣,有君臣,然後有上下。《詩·小雅》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。又《前漢·王陵傳》陳平謝曰:主臣。《註》文穎曰:惶恐之辭,猶今言死罪。晉灼曰:主,擊也。臣,服也。言其擊服。惶恐之辭。《通雅》發語敬謝之辭,猶主在上,臣在下,自然敬恐也。又姓。《奇姓通》唐臣悅,著平陳紀。又《韻補》叶音禪。《道藏歌》躋景西那東,肆覲善因
【故园】1.旧家园;故乡。唐骆宾王《晚憩田家》诗:“唯有寒潭菊,独似故园花。”前蜀贯休《淮上逢故人》诗:“故园离乱后,十载始逢君。”元倪瓒《桂花》诗:“忽起故园想,泠然归梦长。”毛泽东《到韶山》诗:“别梦依稀咒逝川,故园三十二年前。”2.古旧的园苑。唐元稹《感石榴二十韵》:“深抛故园里,少种贵人家。”
【何时】什么时候。表示疑问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皇天滛溢而秋霖兮,后土何时而得乾?”唐韩愈《赠别元十八协律》诗之六:“寄书龙城守,君驥何时秣?”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或问:‘天下何时太平?’”2.什么时候。表示时间难以确定。刘大白《石下的松实》诗:“一棵松树,落下许多松实;不知何时,被压着一块大石。”典
【汴】《集韻》同水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秦屬三川郡,漢爲陳留郡,東魏置梁州,後周攺爲汴州,宋爲京師。又襄陽零水亦名汴水。《水經注》夷水東南流,與零水合。零水卽汴水也。上通梁州沒陽縣之默城山。漢典考證:〔《韻會》秦屬三州郡。〕 謹照原文三州改三川。 考證:〔《韻會》秦屬三州郡。〕 謹照原文三州改三川。
【水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式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數軌切,稅上聲。《說文》準也。北方之行,象衆水流,中有微陽之氣也。《徐鉉曰》衆屈爲水,至柔,能攻堅,故一其內也。《釋名》水,準也,準平物也。《白虎通》水位在北方。北方者,隂氣,在黃泉之下,任養萬物。水之爲言濡也。《書·洪範》五行,一曰水。《又》水曰潤下。《正義曰》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五行之體,水最微,爲一。火漸著,爲二。木形實,爲三。金體固,爲四。土質大,爲五。《易·乾卦》水流濕。《說卦》坎爲水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水者,地之血氣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積隂
【东流】流向东方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嶓冢导漾,东流为汉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性犹湍水也,决诸东方则东流,决诸西方则西流。”唐杜甫《别赞上人》诗:“百川日东流,客去亦不息。”《京本通俗小说·西山一窟鬼》:“晓风飘薄已堪愁,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。”2.东去的流水。亦比喻事物消逝,不可复返。《庄子·徐无鬼》:“故海不辞东流,大之至也。”唐李白《金陵歌送别范宣》:“四十餘帝三百秋,功名事跡随东流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惊讹》:“谁道暂离,竟为永别,万里游魂惊夜月,百年宠爱付东流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三四回:“我便一时死了,得他们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