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时策杖相随去,任性逍遥不学禅

何时策杖相随去,任性逍遥不学禅

诗句读音
何时策杖相随去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上八語
拼音: hé shícè zhàngxiāng suíqù
任性逍遥不学禅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rèn xìngxiāo yáobù|fǒuxué chán

何时策杖相随去,任性逍遥不学禅释义

【何时】什么时候。表示疑问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皇天滛溢而秋霖兮,后土何时而得乾?”唐韩愈《赠别元十八协律》诗之六:“寄书龙城守,君驥何时秣?”《宋史·岳飞传》:“或问:‘天下何时太平?’”2.什么时候。表示时间难以确定。刘大白《石下的松实》诗:“一棵松树,落下许多松实;不知何时,被压着一块大石。”典

【策杖】拄杖。也称杖策。三国魏曹植《苦思行》:“策杖从我游,教我要忘言。”唐杜甫《戏题寄上汉中王》诗之二:“策杖时能出,王门异昔游。”仇兆鳌注:“慈水姜氏曰:杖策者,策杖而行……则古人於杖,虽少年皆用之矣。”唐白居易《残春晚起伴客笑谈》诗:“策杖强行过里巷,引盃闲酌伴亲宾。”宋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卷十一:“公(司马光)不喜肩舆,山中亦乘马,路险,策杖以行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八:“﹝冯京﹞思欲静坐养神,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。”清顾炎武《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》诗:“策杖向郊坰,幽人在巖户。”

【相随】“相隋”。谓互相依存。《老子》:“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之相随。”马王堆汉墓帛书《老子·道经》作“相隋”。2.伴随;跟随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“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?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论说》:“夫説贵抚会,弛张相随。”马烽《饲养员赵大叔》:“说完,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。”

【去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丘據切,墟去聲。《說文》人相違也。《廣韻》離也。《增韻》來去,離去,去就之去。《玉篇》行也。《史記·莊助傳》汲黯招之不來,麾之不去。又棄也。《後漢·申屠剛傳》愚聞人所歸者,天所與。人所畔者,天所去也。又《唐韻》羌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口舉切《正韻》丘舉切,墟上聲。《集韻》徹也。又藏也。《前漢·蘇武傳》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。《註》去,收藏也。又《集韻》或作弆。《前漢·遵傳》遵善書,與人尺牘,皆藏弆以爲榮。《註》弆,亦藏也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丘於切,音墟。疾走。《正字通》同驅。《詩·小雅

【任性】听凭秉性行事,率真不做作。《东观汉记·马融传》:“涿郡卢植、北海郑元,皆其徒也,善鼓瑟,好吹笛,达生任性,不拘儒者之节。”《旧唐书·高祖纪》:“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长安,七岁袭唐国公。及长,倜儻豁达,任性真率,宽仁容众,无贵贱咸得其欢心。”宋苏轼《寄净慈本长老》诗:“何时杖策相随去,任性逍遥不学禪。”明何景明《田园杂诗》之一:“疎懒古虽鄙,任性亦可率。”范文澜蔡美彪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:“曹植更不守礼法,饮酒无节,任性而行,是一个纯粹的文士。”2.谓恣意放纵,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

【逍遥】亦作“逍摇”。1.徜徉;缓步行走貌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去终古之所居兮,今逍遥而来东。”姜亮夫校注:“逍遥即游之义。”《文选·司马相如<长门赋>》:“夫何一佳人兮,步逍遥以自虞。”刘良注:“逍遥,行貌。”《南史·袁粲传》:“家居负郭,每杖策逍遥,当其意得,悠然忘反。”杨朔《孤儿行》:“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,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,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。”2.优游自得;安闲自在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。”成玄英疏:“逍遥,自得之称。”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梁鸿》:“聊逍摇兮遨嬉
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
【学禅】宋翁卷《山中》诗:“不奈邻峰学禪伴,时时来此叩巖扉。”清恽敬《与李汀州书》:“自隋唐学禪者,以山名寺名称其本师。”参见“学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