禾黍岂离离,枣下初纂纂
禾黍岂离离,枣下初纂纂释义
【枣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子皓切,音蚤。《說文》果名。《小爾雅》棘實謂之棗。《埤雅》大者棗,小者棘。于文朿爲棘,重朿爲棗,蓋棗性重喬,棘則低矣。又《儀禮·士昏禮》婦摯舅用棗栗。《疏》以早自謹飭爲義。棗,早也。栗,肅也。《聘禮》夫人勞,使下大夫勞以二竹簠兼執之以進。《註》右手執棗,左手執栗。《疏》棗美,故用右手也。又酸棗,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屬陳留郡。又姓,出潁川棘子成後,避仇改爲棗。◎按棗、棘字,《說文》別立朿部,今倂入。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【初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楚居切《正韻》楚徂切,楚平聲。《說文》始也。从刀衣,裁衣之始也。《徐曰》禮之初,施衣以蔽形。《書·禹謨》率百官若帝之初。《蔡仲》愼厥初。又《禮·檀弓》夫魯有初。《註》初謂故事。又《列子·天瑞篇》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《韓愈詩》賢愚同一初。《韻會》又姓。
【纂纂】集聚貌。《文选·潘岳<笙赋>》:“咏园桃之夭夭,歌枣下之纂纂。”李善注:“古《咄喑歌》曰:‘枣下何攒攒,荣华各有时……’攒,聚貌。纂与攒,古字通。”唐韩愈《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》诗:“桃源迷路竟茫茫,《枣下》悲歌徒纂纂。”《林则徐日记·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三日》:“此二十里间,枣树最多,其实已纂纂矣。”
【禾黍】1.禾与黍。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。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:“麦秀渐渐兮,禾黍油油。”《后汉书·承宫传》:“后与妻子之蒙阴山,肆力耕种,禾黍将孰,人有认之者,宫不与计,推之而去,由是显名。”宋曾巩《送程公闢使江西》诗:“袴襦优足徧里巷,禾黍丰穰罄郊野。”郭沫若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:“由草料的恐慌,发生了刍秣的栽培;由刍秣的栽培,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。”2.《诗·王风·黍离序》:“《黍离》,閔宗周也。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,过故宗庙宫室,尽为禾黍。閔宗周之颠覆,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。”后以“禾黍”
【岂】《廣韻》袪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幾切,音。《說文》還師振旅樂也。又欲也,登也。《徐曰》今借此爲語詞。《玉篇》安也,焉也。《廣韻》曾也。《增韻》非然之辭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怨豈在明。《詩·召南》豈不夙夜。《傳》豈不,言有是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可亥切,音鎧。與凱愷通。軍勝之樂也。又樂也,和也。○按經傳凱歌、凱風、愷悌、樂愷皆借豈。古凱、愷、豈音義通,今分爲二。 《字彙》〈山下一〉从耑省。〈口下丷一〉从豆省。俗作山頭,非。《同文舉要》豈同剴,亦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還師振樂也。〕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。 考證:
【离离】1.盛多貌。《诗·小雅·湛露》:“其桐其椅,其实离离。”毛传:“离离,垂也。”郑玄笺:“其实离离,喻其荐俎礼物多於诸侯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二树当秋成之时,其子实离离然垂而蕃多,以兴其杞也其宋也二君於王燕之时,其荐俎众多。”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神木灵草,朱实离离。”薛综注:“离离,实垂之貌。”前蜀贯休《经弟妹坟》诗:“泪不曾垂此日垂,山前弟妹塚离离。”宋叶适《哀巩仲至》诗:“君文蚤贵重,蜀锦载胡车,离离三千首,雅正排淫哇。”2.浓密貌。三国魏曹操《塘上行》:“蒲生我池中,其叶何离离。”唐陈昌言《白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