禾穗已垂颖,栗包初拆缝
禾穗已垂颖,栗包初拆缝释义
【禾穗】亦作“禾穟”。稻谷的穗子。《韩非子·难二》:“夫惜草茅者耗禾穗,惠盗贼者伤良民。”晋王嘉《拾遗记·昆仑山》:“第三层有禾穟,一株满车。”唐顾况《田家》诗:“带水摘禾穗,夜捣具晨炊。”沈从文《三三》:“许多人家田堤的新稻,为了好的日头同恰当的雨水,长出的禾穗全垂了头。”
【已】《廣韻》羊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養里切,音以。《玉篇》止也,畢也,訖也。《廣韻》成也。《集韻》卒事之辭。《易·損卦》已事遄往。又《玉篇》退也。《廣韻》去也,棄也。《書·堯典》試可乃已。《論語》三已之。又太也。《廣韻》已,甚也。《孟子》仲尼不爲已甚者。《註》不欲爲已甚,太過也。又《廣韻》過事語辭。《史記·灌夫傳》已然諾。《註》索隱曰:謂已許諾,必使副其前言也。又《類篇》語已也。《增韻》語終辭。《前漢·梅福傳》亦無及已。又踰時曰已而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已而有娠。又與以通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人之所以爲人者,何
【垂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是爲切,音甀。自上縋下。《易·大傳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《詩·小雅》垂帶而厲。又布也。《後漢·鄧禹傳》垂功名於竹帛。又同陲。堂之盡處近階者。《書·顧命》一人冕執戣,立于東垂。一人冕執瞿,立于西垂。《史記·袁盎傳》臣閒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又邊垂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虔劉我邊垂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方今四垂宴然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宋公衞侯遇于垂。《註》垂,衞地,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。《宣八年》仲遂卒于垂。《註》齊地。又《集韻》馳僞切,音縋。鄉名。在縣。又《集韻》樹僞切《正韻》殊僞切
【颖】《唐韻》餘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庾頃切,音潁。《玉篇》禾末也。《詩·大雅》實穎實栗。《傳》穎,垂穎也。《疏》穎是禾穗之挺,言其穗重而穎垂也。《書序》唐叔得禾,異畝同穎。《傳》穎,穗也。禾各生一莖,而合爲一穗。又鐶也。《禮·少儀》刀卻刃授穎。又錐鋩也。《史記·平原君傳》如錐之處囊中,乃穎脫而出。又警枕也。《禮·少議》穎杖琴瑟。《註》穎,警枕也。《疏》穎是穎發之義,故爲警枕。《釋文》穎,京領反。又《韻會》筆頭也。韓愈有毛穎傳。又《正字通》士才能拔類者亦曰穎。《陸機·文賦》拔尤取穎。又姓。《左傳·隱元年》
【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質切,音慄。《說文》作,从木。其實下垂,故从。《周禮·天官·籩人》饋食之籩,其實栗。又堅木也。《公羊傳·文二年》虞主用桑,練主用栗。又謹敬也。《書·舜典》寬而栗。又堅也。《禮·聘儀》縝密以栗。又威嚴也。《司馬法》位欲嚴,政欲栗。又百穀實不秕謂之栗。《詩·大雅》實穎實栗。又栗烈,風寒也。《詩·豳風》二之日栗烈。又蹙也,謂越等。《儀禮·燕禮》栗階不過二等。又表道樹曰行栗。《左傳·襄九年》魏絳斬行栗。又觱栗。《明皇雜錄》本龜茲國樂,亦曰悲栗。又菱曰水栗。《武陵記》兩角曰
【包】《廣韻》布交切《集韻》班交切,音苞。《說文》包,象人褱姙。已在中,象子未成形也。元氣起於子。子,人所生也。男左行三十,女右行二十,俱立於巳,爲夫婦褱姙於巳。巳爲子,十月而生,男起巳至寅,女起巳至申,故男年始寅,女年始申也。又容也。《易·泰卦》九二包荒,用馮河。又裹也。《書·禹貢》包匭菁茅。《禮·樂記》倒載干戈,包以虎皮。又《前漢·班固敘傳》包漢舉信。《註》劉德曰:包,取也。又通作苞。叢生也。《書·禹貢》草木漸包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楚大夫申包胥之後。漢有大鴻臚包咸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註》吳縣南,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
【初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楚居切《正韻》楚徂切,楚平聲。《說文》始也。从刀衣,裁衣之始也。《徐曰》禮之初,施衣以蔽形。《書·禹謨》率百官若帝之初。《蔡仲》愼厥初。又《禮·檀弓》夫魯有初。《註》初謂故事。又《列子·天瑞篇》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《韓愈詩》賢愚同一初。《韻會》又姓。
【拆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恥格切,音坼。裂也,開也。《易·解卦》雷雨作,而百果草木皆甲拆。《疏》皆孚甲開拆,莫不解散也。又毀也。又《集韻》昌石切,音尺。擊也。 本作。或作。又作坼。
【缝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符容切,音逢。《說文》以鍼紩衣也。《詩·召南》羔羊之縫。《傳》縫言縫殺之,大小得其制。又《魏風》可以縫裳。《左傳·昭二年》敢拜子之彌縫敞邑。《註》猶補合也。又《集韻》符風切《正韻》符中切,音馮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扶用切《集韻》房用切,音俸。衣縫也。《周禮·天官》縫人掌王宮之縫線之事。《禮·檀弓》古者冠縮縫,今也衡縫。漢典考證:〔《左傳·昭二年》敢拜子之彌縫。〕 謹照原文彌縫下增敞邑二字。 考證:〔《左傳·昭二年》敢拜子之彌縫。〕 謹照原文彌縫下增敞邑二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