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用深求避秦客,吾家便是武陵源

何用深求避秦客,吾家便是武陵源

诗句读音
何用深求避秦客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仄
拼音: hé yòngshēn qiúbìqín kè
吾家便是武陵源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wú jiābiàn shìwǔ líng yuán

何用深求避秦客,吾家便是武陵源释义

【何用】1.为什么。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国既卒斩,何用不监?”孔颖达疏:“何以不监察之而令相伐也?”《穀梁传·庄公六年》:“何用弗受也?为以王命絶之也。”2.凭什么;用什么。《穀梁传·僖公元年》:“是齐侯与?齐侯也。何用见其是齐侯也?”汉王充《论衡·骨相》:“人曰命难知。命甚易知。知之何用?用之骨体。”唐韩愈《食曲河驿》诗:“杀身谅无补,何用答生成?”3.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、不须。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文举舍我死,吾何用生为?”唐王泠然《题河边枯柳》诗:“今日摧残何用道!数里曾无一株好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帝显

【深求】追求。汉贾谊《新书·匈奴》:“夫关市者,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。”明方孝孺《赠王生序》:“供职之暇,輒袖古书从人讲説乎仁义道德之旨而深求之。”2.谓过于求全责备。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二:“﹝韩昌黎﹞《羑里操》一篇,末二句云:‘臣罪当诛,天王圣明。’深求圣人,转失之伪。”3.深究责任。明沉德符《野获编·科场·北场口语之多》:“顺天乡试,自戊子深求之后,辛卯则冯临朐为政,时负海内重望。”

【秦客】1.指从秦地来的人。《国语·晋语五》:“有秦客廋辞於朝,大夫莫之能对也,吾知三焉。”2.指秦时避乱移居桃源洞之人。借指避世隐居之士。唐韩愈《同窦牟韦执中寻刘尊师不遇》诗:“秦客何年驻?仙源此地深。”3.指秦弄玉之夫萧史。唐李商隐《和孙朴韦蟾孔雀咏》:“西施因网得,秦客被花迷。”冯浩笺注引朱鹤龄曰:“《列仙传》、《水经注》俱云萧史吹簫,能致白鹤、孔雀,自是用秦楼萧史事。”叶葱奇注疏:“秦客即指萧史,这里借来指孙韦。”

【吾家】1.我家。《史记·外戚世家》:“主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,皆言大将军可。主笑曰:‘此出吾家,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,奈何用为夫乎?’”唐杜甫《宗武生日》诗:“诗是吾家事,人传世上情。”2.犹我。唐寒山《诗》之四:“吾家好隐沦,居处絶嚣尘。践草成三径,瞻云作四邻。”3.我的同宗。鲁迅《华盖集·咬文嚼字一》:“假使他谈到Gorky,大概是称他‘吾家rky’的了。”注:“‘吾家rky’即吾家尔基。旧时常称同宗的人为‘吾家某某’,有些人为了攀附名人,抬高自己,连同姓也都称‘吾家某某’。”

【便是】1.即是,就是。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六:“客遂屈,乃作色曰:‘鬼神,古今圣贤所共传,君何得独言无。即僕便是鬼。’”明李贽《答耿中丞论淡》:“若祗以平日之所飫闻习见者为平常,而以其罕闻骤见者为怪异,则怪异平常便是两事,经世出世便是两心。”2.即使;纵然。汉王充《论衡·儒增》:“便是熊渠、养由基、李广主名不审,无害也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至于婚姻大事,儿女亲情,有贪得富的,便是王公贵戚,自甘与团头作对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四九回:“便是不会,也没难处。”鲁迅《集外集·<穷人>小引》:“他写人物,几乎无须描写

【武陵源】1.晋陶潜《桃花源记》载:晋太元中,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,见其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,男女老少怡然自乐。村人自称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,遂与外界隔绝。后渔人复寻其处,“迷不復得”。后以“武陵源”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。唐宋之问《宿清远峡山寺》诗:“寥寥隔尘事,何异武陵源。”唐李白《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》诗:“功成拂衣去,归入武陵源。”宋王安石《即事》诗之七:“归来向人説,疑是武陵源。”亦作“武陵滩”、“武陵川”。唐汪遵《东海》诗:“同作危时避秦客,此行何似武陵滩。”唐皇甫冉《酬包评事壁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