宏博自居韩柳前,素王妙道况亲传

宏博自居韩柳前,素王妙道况亲传

诗句读音
宏博自居韩柳前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 平
韵脚:下平一先
拼音: hóng bózì jūhán liǔqián
素王妙道况亲传平仄: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sù wángmiàodào4qīn|qìngchuán|zhuàn

宏博自居韩柳前,素王妙道况亲传释义

【宏博】1.宏伟,博大。《陈书·张种传》:“种沉深虚静,而识量宏博,时人皆以为宰相之器。”唐韩愈《与大颠师书》:“大颠师论甚宏博,而必守山林,义不至城郭,自激修行。”宋苏辙《上枢密韩太尉书》:“孟子曰: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。’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,充乎天地之间,称其气之小大。”明李东阳《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太常寺少卿夏公行状》:“﹝夏公﹞为诗文宏博豪放,举笔千百言,而感世触物,义归於正。”范文澜蔡美彪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:“郭璞《江赋》,源出汉魏大赋,气魄雄伟,取材宏博。”2.特指知识广博。宋文莹《玉壶清话》

【自居】处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汉兵远鬭穷战,其锋不可当。齐楚自居其地战,兵易败散。”南朝梁武帝《报侯景书》之二:“公但清静自居,无劳虑也。”唐温庭筠《为前邕府段大夫上宰相启》:“氷蘖自居,膏腴不染。”董必武《再为长句和毛主席诗韵》:“自居右首嫌人左,身立中间蔽己偏。”2.自任;自待。《后汉书·桓荣丁鸿传论》:“而佚(张佚)廷议戚援,自居全德,意者以廉不足乎?”《北史·于谨传》:“三老升席,南面冯几而坐,师道自居。”宋欧阳修《石守道墓志铭》:“先生自闲居徂徠后,官於南京,常以经术教授,及在太学,益以师道自居,

【韩柳】家韩愈和柳宗元的并称。宋欧阳修《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跋》:“子厚(柳宗元)与退之(韩愈),皆以文章知名一时,而后世称为韩柳者,盖流俗之相传也。”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评文》:“韩柳并称而道不同。”清吴敏树《与筱岑论文派书》:“唐之韩柳,承八代之衰而挽之於古,始有此名。”

【素王】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伊尹处士,汤使人聘迎之,五反然后肯往从汤,言素王及九主之事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素王者,太素上皇,其道质素,故称素王。”2.犹空王。谓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。《庄子·天道》:“以此处下,玄圣、素王之道也。”郭象注:“有其道为天下所归,而无其爵者,所谓素王自贵也。”汉贾谊《过秦论下》:“诸侯起於匹夫,以利会,非有素王之行也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博喻》:“是以能立素王之业者,不必东鲁之丘。”胡思敬《政变月记》:“方今圣人在上,奋发有为。康有为必欲以衰周之事,行之今时,恐人人存改制之心,人

【妙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彌笑切,音廟。神妙也。《易·說卦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衆妙之門。《莊子·寓言篇》自吾聞子之言,九年而大妙。《劉劭人物志》尤妙之人,含精于內,外無飾姿。又少年也。《杜甫詩》明公獨妙年。又纖媚也。《前漢·李夫人傳》妙麗善舞。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弭沼切。與眇通。嫽妙,女貌。《漢·三老袁君》朕以妙身,襲表繼業。 別作玅。漢典考證:〔《易·繫辭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〕 謹照原文繫辭改說卦。 考證:〔《易·繫辭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〕 謹照原文繫辭改說

【道】〔古文〕衟《唐韻》徒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杜皓切,陶上聲。《說文》所行道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一達謂之道路。《詩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《前漢·董仲舒傳》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。又《廣韻》理也,衆妙皆道也,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。《易·繫辭》一隂一陽之謂道。《又》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《書·大禹謨》道心惟微。又順也。《書·禹貢》九河旣道。《註》順其道也。又國名。《左傳·僖五年》江黃道柏。《註》道國,在汝南安陽縣南。又《韻會》州名。漢屬零陵郡,唐營州,攺道州。又當道,草名。《博雅

【况】《玉篇》俗況字。○按況本从水,亦从二作况。今从冫,當卽況、况二字之譌。况从二从兄。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放切,音貺。發語辭。《詩·小雅》况也永歎。从二从兄,與況字少異。又借作祝。《漢·魯相謁孔廟》祝基作况其。况从二从兄,以况字代替。(況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許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放切,音貺。《說文》寒水也。又矧也,譬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每下愈況。又益也。《晉語》衆況厚之。又兹也。《詩·小雅》況也永歎。《箋》來兹對之,長歎而已。又滋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亂況斯削。又賜也。與貺通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

【传】《廣韻》直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重緣切,音椽。轉也。《左傳·莊九年》公喪戎路,傳乗而歸。《註》戎路,兵車。傳乗,乗他車。《釋文》傳,直專反。又丁戀反。又《正韻》授也,續也,布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訓方氏》誦四方之傳道。《註》傳說往古之事也。讀平聲。又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註》倦勤,傳家事于子也。又《禮·內則》父母,舅姑之衣衾,簟席枕几不傳。《註》移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株戀切,專去聲。傳舍。《釋名》傳,轉也。人所止息,去者復來。轉,相傳無常主也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註》高陽傳舍。又《說文》遽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