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炉烈火,烘焰翕赫

洪炉烈火,烘焰翕赫

诗句读音
洪炉烈火平仄:平 平 仄 仄
拼音: hóng lúliè huǒ
烘焰翕赫平仄:平 仄 平 仄
韵脚:入二十陌
拼音: hōng yànxīhè

洪炉烈火,烘焰翕赫释义

【洪炉】亦作“洪鑪”。亦作“洪罏”。1.大火炉。《后汉书·何进传》:“今将军总皇威,握兵要,龙驤虎步,高下在心,此犹鼓洪炉燎毛髮耳。”唐刘禹锡《奉和裴侍中将赴汉南留别座上诸公》:“暂輟洪鑪观剑戟,还将大笔注《春秋》。”金元好问《论诗》诗之二六:“金入洪鑪不厌频,精真那计受纤尘。”曹禺等《脸剑篇》第三幕:“日轮当午,火旗焰焰,地上的生物仿佛放在洪炉中炙烤。”2.比喻陶冶和锻炼人的环境。唐薛逢《送西川杜司空赴镇》诗:“莫遣洪罏旷真宰,九流人物待陶甄。”罏,一本作“鑪”。明陈继儒《读书镜》卷七:“君子以善服人,不如以善

【烈火】1.引火;纵火。汉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举熢烈火,轡者施技。”《文选·陈琳<檄吴将校部曲文>》:“秉鉞鹰扬,顺风烈火。”吕延济注:“如顺风纵其盛火。”唐柳宗元《钴鉧潭西小丘记》:“伐去恶木,烈火而焚之。”2.猛烈的火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三:“抱羽毛而赴烈火,入则燋也。”唐杜甫《入衡州》诗:“烈火发中夜,高烟焦上苍。”峻青《秋色赋·女英雄孙玉敏一》:“海风猛卷着烈火,村庄在燃烧。”3.比喻鲜红色。唐唐彦谦《绯桃》诗:“短墙荒圃四无邻,烈火緋桃照地春。”4.比喻声势大而情绪激烈的群众性行动或运动。《新华月报》1965

【烘焰】光焰。唐孙思邈《四言诗》:“洪鑪烈火,烘燄翕赫。”2.焕发光华。宋蔡襄《季秋牡丹赋》:“丽或中人,香可专国。刻红炬以烘燄,缀彤霞而荐色。”典

【翕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許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迄及切,音吸。《說文》起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翕,合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翕受敷施。《詩·小雅》兄弟旣翕。又《易·繫辭》夫坤,其靜也翕。《註》斂也,聚也。又《詩·小雅》維南有箕,載翕其舌。《箋》翕,猶引也。又《爾雅·釋訓》翕翕訿訿,莫供職也。《疏》詩小雅翕翕訿訿。◎按今詩作潝。又《廣雅》翕翕,熾也。《廣韻》火炙。又動也,盛也。

【赫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呼格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郝格切,音煂。《說文》火赤貌。《博雅》赤也。《詩·邶風》赫如渥赭。《傳》赫,赤貌。又《詩·大雅》王赫斯怒。《箋》赫,怒意。又《詩·大雅》赫赫炎炎。《傳》赫赫,旱氣也。又《詩·大雅》赫赫明明。《傳》赫赫然盛也。又《屈原·離騷》陟陞皇之赫戲兮。《註》赫戲,光明貌。又《小爾雅》赫,顯也。《前漢·忠傳》使者所過,威權翕赫。《張九齡詩》兹邦稱貴近,與世常重赫。又《李白詩》烜赫耀旌旗。又《廣韻》赫,發也。又姓。又赫連氏,複姓。又《集韻》虛訝切,音罅。與嚇同。《詩·大雅》反予來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