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旗围卉服,紫绶裹文身

红旗围卉服,紫绶裹文身

诗句读音
紫绶裹文身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zǐ shòuguǒwén shēn
红旗围卉服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hóng|gōngqíwéihuì fú

红旗围卉服,紫绶裹文身释义

【紫绶】1.紫色丝带。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,或作服饰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相国、丞相,皆秦官,金印紫綬。”唐李白《门有车马客行》:“空谈霸王略,紫綬不挂身。”明何景明《送顾汝成》诗:“十年垂紫綬,万里为苍生。”清陆以湉《冷庐杂识·潘太守诗》:“黄冠紫綬都如梦,红树青霜饯此行。”2.即紫薇。唐刘禹锡《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》:“明丽碧天霞,丰茸紫綬花。”清厉荃《事物异名录·花卉·紫薇》:“紫綬花,按谓紫薇也。”参见“紫微”。

【裹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古火切,音果。《玉篇》包也。《詩·大雅》乃裹糇糧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裹飯而往食之。又《宋玉·高唐賦》綠葉紫裹。《註》裹,猶房也。又《郭璞·江賦》濯穎散裹。《註》裹,謂草實也。又《說文》纏也。又《集韻》古臥切,音過。義同。又《韻會》指所包之物也。

【文身】1.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花纹或图案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东方曰夷,被髮文身,有不火食者矣。”孔颖达疏:“越俗断髮文身,以辟蛟龙之害,故刻其肌,以丹青湼之。”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驾回仪卫》:“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,谓之‘花褪马’。”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汉史》:“刘知远出去将钱雇倩针笔匠文身,左手刺个仙女,右手刺一条抢寳青龙,背脊上刺一个笑天夜叉。”清洪颐煊《读书丛录》卷十八:“断髮谓剪其髮,文身谓文饰其身。”蔡元培《民族学上之进化观》:“例如未开化的民族,最初都有文身的习惯,有人说文身是一种图腾的标记;有人说文

【旗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之切《正韻》渠宜切,音奇。《說文》熊旗五游,以象罰星,士卒以爲期。《釋名》熊虎爲旗,軍將所建,象其猛如虎,與衆期其下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司常》熊虎爲旗。《又》師都建旗。《註》畫熊虎者,鄕遂出軍賦,象其守猛莫敢犯也。又《左傳·閔二年》佩衷之旗也。《註》旗,表也。又星名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東北曲十二星曰旗。《註》兩旗者,左旗九星,在河鼓左也。右旗九星,在河鼓右也。皆天之鼓旗,所以爲旌表。又姓。《廣韻》齊卿子旗之後,漢有九江太守旗光。又與箕同。《荀子·富國篇》則國安於盤石,壽於旗翼。《註》

【卉服】的衣服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岛夷卉服。”孔传:“南海岛夷,草服葛越。”孔颖达疏:“舍人曰:‘凡百草一名卉’,知卉服是草服,葛越也。葛越,南方布名,用葛为之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上》:“岛夷卉服。”颜师古注:“卉服,絺葛之属。”唐吴筠《高士咏·孙公和》:“孙登好淳古,卉服从穴居。”明宋濂《白牛生传》:“锦衣与卉服虽异,暖则一。”2.借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或岛居之人。《魏书·匈奴等传序》:“辫髮之渠,非逃则附;卉服之长,琛賮继入。”唐王维《送从弟蕃游淮南》诗:“席帆聊问罪,卉服尽成擒。”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故三·林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