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线毯,博山炉,香风暗触流苏

红线毯,博山炉,香风暗触流苏

诗句读音
红线毯平仄:平 仄 仄
拼音: hóng|gōngxiàn tǎn
博山炉平仄:平 平 平
拼音: bó shān lú
香风暗触流苏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xiāng fēngànchùliú sū

红线毯,博山炉,香风暗触流苏释义

【线毯】用棉纱、混纺纱织成的较薄的毯子。

【博山炉】炉名。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博山而得名。一说象华山,因秦昭王与天神博于是,故名。后作为名贵香炉的代称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长安巧工丁缓者……又作九层博山香炉,鏤为奇禽怪兽,穷诸灵异,皆自然运动。”南朝梁吴均《行路难》:“博山炉中百和香,鬱金苏合及都梁。”唐李白《杨叛儿》诗:“博山炉中沉香火,双咽一气凌紫霞。”《醒世恒言·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中间客坐上面,掛一幅名人山水,香几上博山古铜炉,烧着龙涎香饼。”闻一多《秋色》诗:“在七宝烧的博山炉里,我还要听着你的色彩嗅着你的色彩!”典

【香风】1.带有香气的风。南朝梁简文帝《六根忏文》:“香风浄土之声,宝树鏗鏘之响,於一念中,怳然入悟。”唐杨师道《赋终南山用风字韵应诏》:“登临日将晚,兰桂起香风。”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钱青贴里贴外,都换了时新华丽衣服,行动香风拂拂,比前更觉标致。”刘半农《饿》诗:“同时担子上的小火炉,煎着酱油,把香风一阵阵送来,叫他分外的饿。”2.比喻奢靡淫逸的风气。如: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战士,冲破十里洋场的香风迷雾,保持了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。

【暗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烏紺切。音闇。《說文》日無光也。《玉篇》不明也。又《博雅》深也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稍暗暗而靚深。《註》暗暗,深空之貌。又《集韻》鄔感切,音黤。義同。又《韻補》叶伊甸切。《歐陽修·送胡學士詩》都門春漸動,柳色綠將暗。挂帆千里風,水闊江灩灩。

【触】《古今注》音紅。白魚赤尾者曰触。一曰魧。或曰雌者曰白魚,雄者曰触魚。亥集有字,同。魧,原从角从亢作。又,魧字之譌。(觸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尺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樞玉切,衝入聲。《說文》牴也。《易·大壯》羝羊觸籓。《前漢·元帝紀》去禮義,觸法。《荀子·議兵篇》觸之者角摧。《揚子·太經》星辰不相觸。又《玉篇》據也。《增韻》污也。又觸衣。《本草綱目》褌襠,一名觸衣。又人名。《左傳·襄十一年》鄭人賂晉侯以師觸。《註》樂師名。又姓。《史記·趙世家》左師觸龍。又《集韻》昌句切,芻去聲。亦牴也。《揚雄·羽獵賦》票禽之紲踰

【流苏】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。常饰于车马、帷帐等物上。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駙承华之蒲捎,飞流苏之骚杀。”李善注:“流苏,五采毛杂之以为马饰而垂之。”唐卢照邻《长安古意》诗:“龙衔宝盖承朝日,凤吐流苏带晚霞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五回:“再到房里看时,红木大牀,流苏熟罗帐子,妆奩器具,应有尽有。”丁玲《韦护》第三章一:“一盏吊在房中央,是中国宫庭里用的八角的有流苏的纱灯。”2.借指饰有流苏的帷帐。前蜀韦庄《天仙子》词:“深夜归来长酩酊,扶入流苏犹未醒。”清陈维崧《菩萨蛮·题青溪遗事画册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