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王何以鉴前王,请看隋堤亡国树

后王何以鉴前王,请看隋堤亡国树

诗句读音
请看隋堤亡国树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qǐngkàn|kānsuí dīwáng guóshù
后王何以鉴前王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陽
拼音: hòuwáng|wàngwáng héyǐjiànqián

后王何以鉴前王,请看隋堤亡国树释义

【请】《唐韻》七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此靜切《正韻》七靜切,淸上聲。《說文》謁也。《廣雅》求也。《玉篇》乞也,問也。《增韻》祈也,扣也。《書·湯誥》以與爾有衆請命。《左傳·僖十年》余得請於帝矣。《禮·曲禮》請業則起,請益則起。又《王制》墓地不請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者出,請事入告。《前漢·張湯傳》造請諸公,不避寒暑。《師古註》請,謁問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告也。《禮·昏義》納徵請期。《註》請昏姻之期日也。又《韻會》漢請室,請罪之室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造請室而請罪耳。又《集韻》親盈切《正韻》七情切,音淸。亦謁也,祈也。又

【隋堤】沿通济渠、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,道旁植杨柳,后人谓之隋堤。唐韩琮《杨柳枝》诗:“梁苑隋堤事已空,万条犹舞旧东风。”宋苏轼《江城子》词:“隋堤三月水溶溶。背归鸿,去吴中。”清李渔《怜香伴·婚始》:“翩翩之子归,正桃夭节候,红满隋堤。”

【亡国】亡失国家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晋献公之丧,秦穆公使人弔公子重耳,且曰:‘寡人闻之,亡国恒於斯,得国恒於斯。’”孔颖达疏:“言寡人闻前古以来,失亡其国,恒於此丧祸交代之时;得其国家,亦恒在於此交代之时。”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:“昔秦皇亡於沙丘,胡亥、赵高隐而不发,卒害扶苏,以至亡国。”宋苏轼《私试策问》之一:“吕氏既已灭矣,而吴楚之忧,几至於亡国。”2.灭亡了的国家。《孙子·火攻》:“亡国不可以復存,死者不可以復生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存亡国,继絶世。”3.将亡之国。汉桓宽《盐铁论·非鞅》:“譬若秋蓬被

【树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常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殊遇切,殊去聲。《說文》生植之總名。《左傳·昭二年》季氏有嘉樹,宣子譽之。《禮·祭義》樹木以時伐焉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萍樹根于水,木樹根于土。又《爾雅·釋宮》屛謂之樹。《論語》邦君樹塞門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牀謂之杠。北燕、朝鮮閒謂之樹。又獸名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君國中射則皮樹中。《註》皮樹,獸名。謂皮作樹形以射之。又姓也。《後魏·官氏志》樹洛于氏。後改爲樹氏。又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臣庾切,音豎。扶樹也。《徐鍇曰》樹之言豎也。種樹曰樹。《易·繫辭

【王何】晋王恺与何曾的并称。二人皆以奢侈名世。《晋书·五行志中》:“武帝初,何曾薄太官御膳,自取私食,子劭又过之,王愷又过劭……石崇之侈,遂兼王何,而儷人主矣。”2.三国魏王弼与何晏的并称。《晋书·范宁传》:“王何蔑弃典文,不遵礼度,游辞浮説,波荡后生。”唐杨炯《<王勃集>序》:“蹈前贤之未识,探先圣之不言。经籍为心,得王何於逸契;风云入思,叶张左於神交。”典

【以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養里切,怡上聲。爲也。《論語》視其所以。又因也。《詩·邶風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《左傳·昭十三年》我之不共,魯故之以。《註》以魯故也。《列子·周穆王篇》宋人執而問其以。又用也。《論語》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又《左傳·僖二十六年》凡師能左右之曰以。《易·師卦》能以衆正。又《詩·周頌》侯彊侯以。《註》彊民有餘力來助者,以閒民轉移執事者。又同已。《孟子》無以,則王乎。又古以與聲相通。《禮·燕禮》君曰:以我安。《註》猶與也。《魏書·李順傳》此年行師,當克以不。《韓愈·剝啄行》凡今之人,急名以官

【鉴】《廣韻》同鑑。zdic.net漢典